邢繼: 在別人沒走過的路上收獲最美風景

        科技日報 2021-06-11 21:00:04

        “華龍一號”的研發集結了國內1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00多家企業,共同實現了411臺核心裝備的國產化,首堆工程國產化率達到88%,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2021年1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華龍一號”商業運行儀式上,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首席專家、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繼沒有像往常一樣談“華龍一號”的技術創新,而是感性地分享了幾個小故事。

        2018年8月29日凌晨,當所有人都已進入夢鄉之時,參加非能動安全殼余熱排除實驗的技術人員,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了主控室、離開試驗臺。盡管已是深夜,但他們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伴隨著最后一次試驗的結束,非能動系統圓滿完成11個正式工況、累計18次試驗。

        非能動安全殼余熱排除,是為保證在事故后作為第三道安全屏障的可靠性。

        此前,我國缺乏核電站非能動研究技術。基礎薄弱,沒有現成的東西供借鑒,研究難度非常大。

        這群研究人員從理論研究開始,研究出初步方案,再進行原理性實驗驗證非能動循環理論的可能性;為了讓系統具有足夠的換熱能力,研究人員對10多種不同換熱器進行了研究,選擇出最適合的,設計出來再進行1:1試驗,確認換熱器性能滿足要求。

        這還不夠。

        他們設計并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綜合試驗臺,模擬事故后的反應堆廠房,又進行了全面的實驗驗證,以確保設計可靠性,大幅提升了安全余量。

        邢繼說,這樣的故事可以講幾天幾夜,比如,三代核電站電纜鑒定壽命延長到60年必須經歷的極端試驗是這樣進行的:15天模擬高溫高壓環境試驗,15天強堿性溶液浸泡試驗,最后是耐電壓性能試驗。

        邢繼說,“華龍一號”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以30余年來中國在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上的經驗積累為基座,研制出中國三代核電品牌,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華龍一號”團隊里,35歲以下年輕人占了一多半。邢繼常常感慨,這群年輕人用“非常6+1”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詮釋了什么是奉獻精神:核工業是一個沉甸甸的行業,如果沒有奉獻精神,很難在選擇如此多元、誘惑如此多的今天,在這個行業扎根。

        參與中國近30年間所有核電站建設的邢繼說,中國核工業人的初心一直沒變,堅持“自主”路線,把中國核工業做大做強。(陳 瑜)

        關鍵詞: 別人 走過 路上 收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