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書說中醫”欄目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和光明網共同推出,精選優質中醫藥科普圖書,普及中醫藥知識,帶您一同感受中醫藥文化。
本期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游云
中醫學認為,人體各個臟腑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密切聯系,并維持著動態平衡,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黃帝內經》指出:“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當這種動態生理平衡因某種原因遭到破壞,而不能自行調節恢復正常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既離不開環境,又受到環境的影響。那么環境中的哪些因素會導致我們生病呢?我們的身體又是如何對抗這些影響因素的呢?人是社會的人,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我們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時,難免會產生多種情緒,我們的身體對這些情緒是怎樣反應的呢?讓我們看一看古人的解釋,想一想對我們有什么啟示作用?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在正常情況下,這六種自然界不同的氣候變化被稱為“六氣”,正常的氣候變化是自然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當氣候變化異常,如有時候氣候變化就像過山車一般驟冷驟熱,或夏季過于炎熱,或冬季該冷的時候不冷,或秋天應涼時反熱,在人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氣候,就成為了致病因素,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侵淫的意思,六淫屬于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及口鼻而人,發病之初多見表證。古人對這六種外感的致病特點也進行了歸納:如風善行而數變;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主痛;暑多夾濕;濕為陰邪,濕性黏滯而易阻礙氣機;燥易傷肺;火為陽邪,易致腫瘍。針對不同的病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
我們知道《傷寒論》成書于東漢時期,距今已近兩千年。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全國人口5649萬人,僅為現在四川省總人口的一半,可以想象,當時人口密度低,植被茂密,野生動物眾多,氣候寒冷異于今日。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中國物候學創始人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有一段對東漢時期氣候的描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有幾次冬天嚴寒,晚春的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不少窮苦人民。直到三國時代曹操(公元155-220年)在銅雀臺種橘,只開花不結果,氣候比前述漢武帝時代寒冷。曹操兒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廣陵(今之淮陰)視察十多萬士兵演習,由于嚴寒,淮河凍結,演習不得不停止。”可以想象在張仲景那個年代,氣候是相當寒冷的,而老百姓避寒的衣物也不足,由此推斷當時外感疾病以感寒居多。再從《傷寒論》的具體內容來看,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傷寒論》所論病因以寒邪為主,其病理則以損傷陽氣為首,在治法上,扶助陽氣被認為是最基本的原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