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紀念館,他的雕像迎面而立,面帶微笑,目視遠方。
2017年1月8日,我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病逝,年僅58歲。
沒有什么抵得上祖國的“召喚”。2009年底,黃大年拋下功名利祿,從英國返回故土,成為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那時,黃大年已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他的歸來,震動海外。因為他的學術成就,有外國媒體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
人類在“上天、下海、入地”的科學探索中,對腳下的大地認知尚淺,地球深處藏著怎樣的奧秘,我們至今知之甚少。
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個“世界地球日”,我國正式啟動“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黃大年擔任專項第9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負責人。
黃大年帶領團隊用5年為這個項目結題,所取得的成績超過了過去50年,深部探測能力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國際學界為此驚嘆:中國進入“深地時代”。
這份令黃大年欣慰的成績單包括: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取得顯著成果,為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在大慶油田投入工作,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第三個擁有這項裝備和技術的國家;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范基地”,為規范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序提供了驗證基地……
這些成果為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劃積累了人才和技術經驗,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黃大年曾這樣說起歸國的原因:“多數人選擇落葉時歸根,但作為高科技人員應該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好,而我現在正是最有價值的時候,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實現報國夢想。”
七年間,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而人們之所以稱黃大年為戰略科學家,源于他更大的格局和視野。
在所有航空物探儀器中,最關鍵的是航空重力梯度儀。黃大年回國后力推成立的吉林大學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就是要以航空重力梯度儀為核心,建立立體的探測系統。黃大年關注未來幾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不僅如此,回國僅半年多,黃大年就統籌各方力量,游說大批海外科研專家回國工作,繪就了一幅宏大的新興交叉學科藍圖。
2016年9月,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區初步形成,黃大年擔任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首任部長。
黃大年的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新的方向,帶動的是上千億元的產業。
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黃大年想跑得更快,當別人跟不上他的節奏時,也會發脾氣,事后卻又帶著歉意解釋:“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科研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這種緊迫感,讓他珍惜一分一秒,讓他永遠將科學放在第一位,卻忘了善待身體。黃大年的辦公室吉林大學地質宮507房間的燈光經常亮到凌晨兩三點。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人,如同堅定的布道者,身體力行地將他們奉行的信念默默傳遞下去,讓人們看到英雄的存在。
一生絢爛如夏花。黃大年風塵仆仆的腳步已停下,留下的至誠報國精神永存。(記者 劉 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中俄聯合發布月球科研站路線圖
下一篇:再楫“神舟”向“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