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近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少年時代,他常跟父親去觀察天文和氣象,對科學儀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父親感嘆當時的中國尚不能制造精密儀器,這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里。
1948年,他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從英國回到祖國。在他的帶領下,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制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制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除了研發各種光學儀器外,他還帶領近千人的隊伍,參與“兩彈一星”項目所有光學研究任務,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該項目對衛星上安裝的對地觀測相機提出極高要求。在國外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他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加班攻克難題,最后如期完成任務。當衛星帶著拍攝信息返回地面時,中國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衛星圖像。
“與黨同行——知識分子的紅色記憶”第二十二期,共同走進“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的紅色記憶。
出品人:馬振華
總策劃:馬興宇
總監制:宋樂永
策 劃:劉夢 戰釗 潘興彪 宋雅娟 王慶伍 張楠 滕躍升 張蓉 周碩頔 鄒蘭斯
監 制:潘興彪 劉夢
編 導:趙清建 宋雅娟
制 作: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協 調:彭博 林璐茜
部分資料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
鳴 謝:中國科協調宣部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