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深入邊遠山村,為農產品帶來新的銷路,農產品標準化水平提升,助力農戶增收。同時,更多商品通過互聯網直通鄉村,激發廣大鄉村地區的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內循環活力。
新農商成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關鍵
修文縣水果供應商陶勇,在水果行業深耕30年,見證貴州水果市場的發展歷程。
2018年,他和其他幾位合伙人曾嘗試自己開網店,“栽了不少跟頭”。缺乏專人運營、專業知識,訂單不穩定,加上跨城配送,每單物流都要花好幾十塊,遠超訂單本身的成本。2019年剛過完年,幾個合伙人就宣布解散,每個合伙人都背負數以百萬的虧損。陶勇深知電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一直沒有找到通路。
直到去年,陶勇接觸到了社區電商這一新模式。剛開始,陶勇還有點“瞧不上”,“我賣山果都是幾千斤幾千斤地走,哪里說你這還一斤兩斤賣,還要按克賣,辦家家一樣。”但他很快就改變了認知,他看到社區電商每個訂單雖小,但需求量和價錢相對穩定,流通效率又高,對提升農戶的種植信心有很直接的好處。
“從物流到配送,電商企業的體系都很專業、完善,我們只要把東西種好,他們會幫助我們對接市場、制定銷售計劃。我們省心太多,農戶也實實在在能把錢賺到腰包里,最近不少農戶都跟我說打算擴大種植面積呢。”
更快的流通效率,也意味著對農產品標準化更高要求。他介紹,貴州處于高山地段,小耕小種,東西雖然好,但產量不高,質量也不穩定。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小農戶缺乏科學化培育,種的果實產量少、質量參差不齊,在市場得不到認可,難以賣出高價,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產量和質量也無法提升。
陶勇知道,只有組織化、專業化的生產模式,才能打破小農經濟難盈利的困境。他在修文成立惠農幫公司,投資獼猴桃基地,一方面組織農戶進行規模化科學種植,通過科學手法提高產量,改良口感,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工廠,將不同大小、品相的獼猴桃進行分揀、包裝,打造標準化商品。據介紹,該獼猴桃基地已帶動2000戶農戶增收。
鄉村團長搭建“孝心單”橋梁
38歲的陳春霞,原是貴州豐樂鎮轎山村的留守婦女。轎山村位于邊遠高寒地區,大多青年外出務工,村里只留下60多個老人和兒童。陳春霞的丈夫也外出打工,她守在家里,帶著三個孩子,和一位80歲的母親。
“我們那集市是每6天才有一次,要走半個小時山路,再等面包車,一個小時后才能到大集。面包車每次10個人,去晚了坐的地方都沒有,來回還得20塊錢,有老人不舍得花錢,那就走路4個小時去買,來回就得一天。”
隨著互聯網走進鄉村,轎山村生活也悄然發生變化,潛在消費需求被激發出來。留守在鄉村的小農戶,也變身成為“新農商”,助力更多鄉村居民享受到便捷、豐富的數字化生活。去年年底,她成為美團優選團長,每天在微信群分享新鮮的水果蔬菜信息給大家,還熱心地送貨上門。
陳春霞說,“農村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老人不識字,對互聯網也十分陌生,但看其他人買東西真的好方便啊。”如今,村里幾乎所有老人都找她買過東西,她還教會了十幾名老人自己使用手機上網。
陳春霞說,更多從她這里下單的,是出去打工的年輕人,他們為家里老人孩子買東西。
三都縣周覃鎮心合村駐村第一書記潘洪濤表示,“貴州山地很多,購物不方便是很常見的。現在好啊,我們村里有兩個團長,大家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樣的生活。”
他說,其實許多想搞農村電商的人,很大部分會被最基礎的技術問題難住,例如微信聊天、網上支付、操作App等。隨著電商更好地在農村普及,很多小農戶也能變成新農商,這些團長還能幫助更多人學會使用互聯網應用。
作為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無數大山里的鄉村,此前幾乎被隔絕在互聯網生活之外。如今,隨著數字化下沉的腳步越來越快,農產品上行、多元商品下行的雙向流動也越來越順暢,見證鄉村振興的進程。(農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探索醫療未來 助力健康中國
下一篇:彩棉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