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入伏,大雨、臺風輪番考驗,全國多地持續高溫,極端天氣、飲食安全、蚊蟲叮咬等都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七月辟謠熱點,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流言標題:鄭州暴雨海洋館爆炸,鱷魚跑出來吃人了
流言內容:近日,鄭州遭遇暴雨,有傳言說“鄭州海洋館爆炸,鱷魚跑出來吃人了”,流傳的視頻中一條鱷魚正在攻擊一名女性。
真相解讀:視頻及圖片中發生的鱷魚咬人事件均發生在國外,與近期鄭州暴雨毫無關系。視頻中涉及事件,實際發生于今年6月21日,是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坦皮科的一名女子在河邊洗衣服時被鱷魚襲擊后身亡。關于“鄭州海洋館鱷魚跑出來”的說法,除了上述視頻外,還有一張圖片也流傳頗廣,圖片中顯示一條鱷魚隨著洪水進入了一個院子。實際上,這張圖片早在至少一個月以前就已經在國外社交網站上傳播了,與近期鄭州暴雨毫無關系。
來源:騰訊較真
上榜理由:鄭州暴雨的后續事件引發網民高度關注,特別是各種安全事故牽動人們的神經。此類事實性謠言往往通過視頻、圖像等媒介,給人“有圖有真相”的真實感,渾水摸魚,引起公眾恐慌,擠占網絡資源。通過溯源,找到圖片出處,可讓謠言不攻自破,同時告知公眾其中一類謠言的典型特征即是“張冠李戴”,提高辨識能力。
2.流言標題: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物更安全
流言內容: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物更安全。
真相解讀:食品添加劑是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品質,以及根據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事實上,是否加入食品添加劑是由食品性質和生產工藝決定的。對于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食品,必須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劑以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否則很容易腐敗變質。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A食品中無毒的添加劑,在B食品中可能就嚴禁添加。因此,不能單純以是否有食品添加劑來判定食品的安全性,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品種合規,用量適度,可以保障食品安全。而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保質期短,極易腐敗變質。
來源:頭條辟謠
上榜理由:長期以來有一種錯誤認知,即食品添加劑都與“不安全”劃等號,公眾對其相關信息的關注度也較高。尤其近年來,很多食品打著“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旗號,以此作為賣點宣傳。此類內容泛濫將會對食品行業、產業發展及人民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此條上榜可幫助公眾厘清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的關系,科學認識現代食品工業,促進食品行業發展。
3.流言標題:家附近有變電站很危險,需要搬家
流言內容:發電站發出來的電,是如何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我們的住所和辦公室呢?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不可替代的環節,就是變電站。很多人會說:他家附近有一個變電站,想到變電站會產生輻射和噪音,對健康有害,心里總覺得不舒服,正打算搬家呢!這個擔憂,真的有必要嗎?
真相解讀:家附近有變電站無須恐慌。首先,變電站需要根據用戶用電量及電力部門的規劃建設來選址,變電站有一定的覆蓋區域即供電半徑,超過供電半徑,就無法保證電能的有效供應。因此,城市內變電站的建設無法隨意遠離用戶,建在居民區附近也屬正常現象。其次,變電站雖然會產生電磁輻射和噪音,但是我國變電站的電能頻率為50赫茲,在電磁輻射領域屬于極低頻率,輻射范圍非常小,因此,即便是長期在變電站內值班的工作人員,只要在國家規定的安全距離之外,變電站帶來的電磁輻射還不及人們隨身攜帶的手機,所以并不會影響健康。就噪音而言,國家規定所有市區變電站在安全距離之外的噪音,白天不得超過55分貝(與人正常說話聲音相當),夜間不得超過45分貝(低聲說話水平),因此不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引導公眾正確理解、認知、處理人與科技的關系,加強核能、變電站安全性解讀和科普工作,有助于公眾理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必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流言標題:蚊子包越大,蚊子的毒性越強
流言內容: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蚊子吸血”黃金季,大家以一種“無奈到極致便是幽默”的態度再次啟動了全民被蚊子叮咬的調侃狀態。最近,湖北武漢的一對父子就因為被蚊子叮咬出對稱款的“親子包”而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說,蚊子包越大,就代表蚊子的毒性越強。
真相解讀:蚊子包的大小因人而異,與蚊子毒性無關。蚊子吸血時會將刺吸式口器刺入人體皮膚。它們的唾液中含有能夠抑制血管收縮、血液凝結和血小板聚集的多種化學物質,這些注入人體內的蚊子“口水”會引起人體的局部過敏反應,使免疫細胞聚集,造成瘙癢和局部炎癥反應。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反應強弱不同,所以對蚊子叮咬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幾乎沒有反應,但大多數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膚會出現紅斑、丘疹、風團并伴有瘙癢,一些過敏體質的人被蚊子叮咬后,叮咬部位周圍的皮膚會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引起超乎常人的反應,如水皰、斑塊、瘀斑、腫痛等,并且持續很長時間才能消退。此外,當蚊子叮咬人體某些特殊部位(如眼瞼、口唇、耳垂、外陰)時,由于這些部位富含疏松結締組織,更容易發生顯著腫脹,稱為血管性水腫。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時值夏季,蚊蠅肆虐,關于“蚊子叮咬”的流行說法眾多,真假難辨。這條流言恰好與人的感官認知形成順向解釋,更容易加深公眾誤解。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回應解讀,引導公眾認知科學不是“想當然”,需要實證與理論支撐,同時有助于公眾正確應對蚊蟲叮咬問題。
5.流言標題:天空出現“怪異云朵”是災害的預警
流言內容:有句古話叫“天有不測風云”,常用來比喻要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前段時間,天津市城區上空出現了一種看起來“不太面善”的怪異云朵。有如滾滾濃煙般的鉛灰色厚重云團在天空中迅速翻騰,很多市民表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云,很擔心這是什么災害性天氣的預兆。
真相解讀:此次引發民眾關注的云,名為糙面云,它與很多千姿百態的云一樣,屬于一種自然現象,就像彩虹、霧凇等在合適的氣象條件下就可能出現,并沒有“預示災難”的作用。 在特殊的天氣形勢下(主要是冷空氣鋒面過境或強對流天氣),云團快速翻騰滾動,同時存在的多個方向大氣波動不規則疊加,導致云體極度扭曲,從而形成糙面云。由于糙面云底部有顆粒狀的團塊,極端粗糙,有強烈扭曲的波狀結構,褶皺不規則,形態詭異,加之濃厚、灰暗等特征,呈現出來的樣子很容易給人一種恐怖不適的感覺。由于冷空氣鋒面過境或強對流天氣多伴有雷電、大雨、大風、冰雹等惡劣天氣,云體的變化快速且劇烈。而糙面云經常出現在這種天氣形勢的末期,一般是在大雨后,往往代表惡劣天氣即將結束,而非災害性天氣的預兆。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近年來,“地震云”“怪異云朵”等不實傳言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迅速傳播、發酵,加之中國早有諺語“天有不測風云”,容易引發社會恐慌。通過不斷重復的宣介,讓公眾樹立正確的氣象觀和科學觀。
6.流言標題:2021新血糖標準更正,正常值改為4.4~7.0毫摩/升
流言內容:2021年“新血糖標準”已更正,新的血糖標準已不再是3.9~6.1毫摩/升了,而是4.4~7.0毫摩/升了。
真相解讀:如果流傳說法中的“新血糖標準”指的是“糖尿病血糖診斷標準”,那么這個“新標準”根本不存在。自1999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認定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此標準已在國際范圍內達成共識多年,未曾改變。這里的“2021年已更正”,其實指的是2021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的最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4~7.0毫摩/升”指這一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標”,對于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該指南建議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升的目標范圍內;對于非空腹血糖,建議不超過10毫摩/升。重點來了,這里所說的“血糖控制目標”并不等同于前面提到的WHO發布的“血糖診斷標準”。另外,4.4~7.0毫摩/升這一數據與舊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完全一致,并沒有更正。至于“3.9~6.1毫摩/升”,其實指的是新版指南中的空腹血糖正常參考范圍為3.9~6.1毫摩/升,空腹血糖參考范圍與血糖診斷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帶偏了。
來源:騰訊較真
上榜理由:涉及健康指標和疾病的謠言有極大的危害性,極易形成認知混亂,進而影響人們的日常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科學解讀此類信息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容易造成以訛傳訛。該內容上榜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數量多、患者家屬規模龐大,對這些人而言涉及該病的信息都是敏感信息。對于此類信息,及時、清晰地做好真相解讀,是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重要工作,也是恢復公眾科學認識的關鍵信息。
責任編輯:黃維佳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醫學分社副社長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平臺支持:騰訊較真、微博辟謠、頭條辟謠、抖音、老爸評測、網易健康
本期評審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名)
車雅敏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教授
江 瀅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研究員
陳 鵬 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高 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
姬 揚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泄洪區里,最后熄滅的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