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東北虎、亞洲象、布氏鯨、雪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陸續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笑稱:這是一個國一動物“群”出沒的時代。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成為新“網紅”,首先,體現了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好轉。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紅外相機首次在林芝市伯舒拉嶺拍攝到雪豹照片,證實該區域是雪豹的棲息地。雪豹是貓科動物,喜愛擼貓的網友,就此過了一把“云吸豹”的癮。
作為雪域高原頂級捕獵者,雪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的出現,是當地自然環境良好的標識。在林芝,研究團隊除了拍攝到雪豹,還記錄到云豹、金貓、馬麝、羚牛等31種珍稀、瀕危野生哺乳動物,顯示出當地生態健康、物種豐富,生態保護卓有成效。
其次,體現了我國生態保護投入的整體增強。
在云南,從西雙版納北遷的亞洲象群樂不思歸。云南成立了北移亞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級指揮部,有專門的無人機監測團隊、應急處置團隊、亞洲象專家跟蹤大象足跡轉場,提前研判和通報遷移線路,指導當地全面開展布防工作。開挖象道、投食引導、護象隊跟隨、沿線人員(車輛)管控……這一系列措施背后,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
用這樣的投入來保護一群亞洲象,是二三十年前難以想象的。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余裕加強水漲船高的動物保護投入了。
最后,這還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整體提升。
近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布氏鯨來到深圳大鵬灣海域。大鵬新區為此成立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加強對小布氏鯨出沒海域的管理,號召廣大市民及船員不要靠近、不要圍觀、不要投喂,盡量避開繞行。
愛看熱鬧的國人,確實沒有去靠近打擾“小布”,而是聚到網上,在線圍觀起無人機拍攝的布氏鯨歡樂“干飯”的鏡頭。
更早一些時候,今年3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重現賀蘭山;4月闖入黑龍江某村莊的東北虎“完達山1號”,這是我國首次成功救護并放歸的野生東北虎。
野生動物并不喜歡被人類打擾,珍稀的國一動物們尤其如此。野生動物成“網紅”,意味著民眾的生態文明理念的整體提升:不去現實中打擾,僅在網絡中關注。而生態環保的理念,也在這樣的全民關注中,隨著各種可愛的視頻照片和生動的科普報道,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每個人的心。
今年意外走紅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一波又一波,我們期待著這樣的“網紅”越來越多。因為它們的出現意味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美麗的國度。(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佘惠敏)
“小布”愛上大鵬灣
“小布”在大鵬灣“逛吃逛吃”1個月了!
6月29日以來,在深圳大鵬灣出現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布氏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網友拍攝的視頻里,一頭鯨魚在歡快捕食大口“干飯”、一大群海鳥在海面上盤旋。這條鯨魚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小布”。為了不驚擾它,當地科研人員通過環境DNA等技術,鑒定出“小布”人如其名,確實是一頭小布氏鯨。這是相隔16年,再次有小布氏鯨來到大鵬灣。
“小布”成為當地“網紅”,不少市民游客為一睹它的芳容前來。大鵬新區呼吁廣大市民不要圍觀、不要投喂,來往船只盡量避行。7月初,大鵬新區召開了研究鯨豚保護工作有關座談會,并成立了新區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實施發布“小布”權威信息。
“小布”為何會現身大鵬灣?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小布氏鯨進入大鵬灣海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因為大鵬灣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種群越來越豐富,小布氏鯨可能隨著暖流變化,被食物吸引而來,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不單單是“小布”鐘情深圳大鵬灣海域,其他鯨豚類海洋生物亦在此頻繁出現。僅今年以來,就已經記錄到多次江豚活動,最大的一群至少有數十頭。這背后映射出的是深圳大鵬新區生態環境與海洋環境的持續向好。大鵬新區黨工委書記楊軍說,生態讓生活更加美好,大鵬新區堅持“生態立區、經濟強區”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海洋生態環保工作,堅持海陸統籌,建立健全聯合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等機制,推動制定海洋垃圾清理和部門協調的常態化機制,著力打造“水凈灘美”的美麗海灣。
2020年,大鵬新區PM2.5年均濃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空氣綜合指數連續8年位列深圳全市第一;62條河流水質首次全部達到Ⅳ類以上,其中90%達到Ⅲ類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珊瑚礁、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6年在廣東省縣級評價單元中排名第一。
如今,不只是“小布”在大鵬灣“流連忘返”,當地老百姓也切實感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已成為大鵬新區的常態;以夜色聞名的荷塘月色公園,以粉黛亂子草而廣為人知的新大河濕地園,保護銀葉樹的銀葉樹濕地園,可觀賞最美落日的楊梅坑步行道,依山傍水、竹林靜謐的“禾塘山水”等,都成為大鵬新區的“網紅打卡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楊陽騰)
紫貂選擇鳳凰山
今年4月,一只3歲的野生東北虎一夜之間被社會廣泛關注:在它闖入黑龍江省密山市白魚灣鎮臨湖村后,被專業人員轉運至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進行觀察、體檢,并被國家林草局正式命名為“完達山1號”,從此成為有名字的新晉“網紅”。
參與過救護這只東北虎的黑龍江省小興安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研究中心主任崔巖表示,從東北虎誤入村莊到得到有效救護,再到將虎成功放歸自然,印證了這一地區生態正在逐步向好,森林系統生物鏈正在逐漸恢復完整性,也標志著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上有了長足發展。
這幾年,在黑龍江頻繁出現的“網紅”可不只有“完達山1號”。
萌萌的大眼,胖胖的身軀,時而覓食嬉戲,時而警惕四周,在龍江森工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內,10余只野生紫貂在此“定居”,生活得十分愜意。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前幾年,這里幾乎見不到紫貂的身影。
紫貂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生態優良的風向標。在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的大力保護下,鳳凰山紫貂族群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在景區大約有20只。通過持續監測,可以確認“紫貂家族”已經落戶鳳凰山。
紫貂選擇鳳凰山,是因為當地日漸優良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與東北林業大學共建企校科研合作基地,加強對保護區內的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監測,通過構建保護區域內科研監測合作平臺,更加有效地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年冬天大雪封山,食物大大減少,是有蹄類動物最難熬的時候。為了保護野生東北虎豹食物鏈,黑龍江省綏陽林業局有限公司位于虎豹公園范圍內的10個林場,都開展了野生動物“補飼”行動。在降雪較集中和有蹄類動物分布較密集的地點,林場工作人員就地取材,制作不同的補飼架及補飼槽投放越冬食物,并派專人檢查記錄飼料的消耗情況和有蹄類動物活動痕跡,掌握動物種群活動軌跡和規律。
綏陽林區東南角的三岔河林場巡護員張紹坤說,補飼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們在前往補飼點的途中,會見到老虎、野豬、梅花鹿、狍子、兔子等動物的腳印。看著這些可愛的動物能夠在森林中自由活動,我們冷點、累點都是值得的”。
通過監測發現,近年來綏陽林區虎豹的個體數量在不斷增加,目前公園試點區域內已先后發現不同個體的野生東北虎10只、東北豹18只。崔巖說,這些野生動物的頻繁出沒,都說明野生動物種群繁衍保護得很好,森林系統生物鏈在逐漸恢復完整性。
小興安嶺腹地曾是我國野生東北虎主要棲息地之一,但受棲息地破壞、人類捕獵等影響,野生東北虎數量從20世紀初開始減少。近年來,黑龍江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采取了禁伐、禁獵等措施,山林內的野生動物日漸增多。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姜廣順帶領科研團隊開展了關于中國野生東北虎種群動態和保護潛力的研究。歷時6年,覆蓋我國所有東北虎分布的棲息地景觀斑塊,累計布設自動相機約2400臺。研究顯示,中國東北已經是至少55只野生東北虎的家園,與2000年相比,野生東北虎個體數量有了倍增性的恢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馬維維)
野生雪豹來了
7月2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該所利用紅外相機首次在西藏林芝市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雪豹的照片,證實該區域是頂級捕食者雪豹的分布區和棲息地。
從雪域江南林芝到羌塘草原那曲,從怒江河谷到阿里高原,雪豹或在叢林散步、湖中游泳,或出現在紅外相機與野保員鏡頭中,更有幼豹潛入牧民羊圈“不勞而獲”……今年以來,曾經蹤跡難覓的雪豹頻頻“露臉”西藏多地,每每出現便引起廣泛關注,成為新晉“網紅”。
雪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頂級捕食者和旗艦物種,它對棲息地完整性和原真性要求較高,是生態環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種,被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計”。雪豹種群的長期存在,是一個區域內高山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健康程度的標志性指標。近年來,雪豹在西藏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從未有雪豹出沒的不少地域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雪豹頻頻現身,從側面反映出我區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態勢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張宏介紹,近年來,西藏每年都會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雪豹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監測、研究及救護。從2018年起,西藏在昌都市丁青縣開展雪豹守護行動,開展以雪豹為旗艦物種的生態系統研究和保護工作,填補了西藏東部地區雪豹監測空白。自2020年起,西藏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開展“雪豹保護管理示范”項目,對布加雪山地區的雪豹資源及其棲息地開展調查。
雪豹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野生巖羊,長期以來從雪豹糞便中檢測出的動物毛發也證實了這一點。隨著西藏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雪豹“誤入”農牧民家中捕食家畜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今年4月,一只幼年雪豹因缺乏野外捕獵技巧,連續3晚闖入阿里地區牧民石確家的羊圈大快朵頤。“雪豹雖然咬傷了羊,但我們知道雪豹是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就求助了林草部門,還及時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付。”石確說。
據張宏介紹,為切實保障群眾利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2006年起,西藏啟動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迄今共兌付野生動物肇事損失補償資金9.6億元。2016年以來,西藏還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動物肇事保險服務機制,由各地市林草局作為法人統一向承保單位投保。
“如今,即使有雪豹闖進農牧民家中咬傷牲畜,他們也不會傷害雪豹,而是積極聯系林草部門處置。”張宏說,通過落實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有效緩解了野生動物保護與農牧民生產生活間的矛盾,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提高了群眾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張宏介紹,近年來,西藏通過實施多項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和落實一系列生態補償政策,生態環境得到極大地保護與修復,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處,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4.35%,是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最高的省區,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目前,西藏8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分布區、棲息地和典型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
不僅是雪豹,作為野生動物生活的天堂,西藏保存完整、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一座生物多樣性寶庫。據2020年完成的西藏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西藏有陸生脊椎動物1072種,藏羚羊種群數量從上世紀最低谷時的7萬余只發展到超過30萬只;野牦牛種群數量從上世紀幾千頭發展到2萬余頭;黑頸鶴數量從上世紀不足2000只發展到過萬只;滇金絲猴達800只;藏野驢約14萬只;棕熊約1.7萬余頭;曾被國際社會認為已絕種的錫金紅鹿,也由發現時的200余頭發展到超過800頭。
這樣的成績讓張宏頗為自豪:“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高原頻繁出現,更加印證了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我們將進一步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賀建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中國黃河流域最長水域禁捕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