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區過去千年 降水變化呈“暖干—冷濕”態

        科技日報 2021-08-04 22:00:05

        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7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周鑫教授課題組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對江淮地區女山湖沉積物進行多年研究,重建了該地區過去1800年以來的高分辨率季風降水演變記錄,發現江淮地區小冰期降水較中世紀暖期偏多,降水變化呈現“暖干—冷濕”模態,與華北地區降水變化趨勢相反。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地質學》。

        探究江淮地區季風降水的演變規律和驅動機制,對于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旱澇災害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由于氣象觀測開始時間晚,該地區降水的長期演變歷史仍不清楚,限制了對較長時間尺度降水驅動機制的探討。

        周鑫教授課題組對女山湖沉積物進行細致分析,構建了精準的年代學框架,進而運用多種水文代用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和相互驗證,成功重建了江淮地區過去1800年高分辨率季風降水演變記錄,發現小冰期(公元1400—1850年)降水相對于中世紀暖期(公元1000—1300年)明顯增多,過去千年降水變化呈現“暖干—冷濕”模態。

        該課題組進一步探討了過去千年江淮地區季風降水變化的驅動機制。基于現代氣象觀測數據顯示的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與江淮降水的緊密聯系,他們對比了過去千年降水記錄和赤道太平洋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重建記錄,發現中世紀暖期的類拉尼娜態對應江淮偏干,小冰期的類厄爾尼諾態對應江淮偏濕。

        他們認為,小冰期太陽和火山等產生的輻射減弱,全球溫度降低,在“海洋自動調溫器”的作用下,赤道太平洋呈類厄爾尼諾態,更多水汽匯聚到江淮地區,最終造成該地區降水增多。而在中世紀暖期,太陽和火山等產生的輻射增加,導致了相反的變化。

        關鍵詞: 江淮 地區 過去 千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