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新國標全面落地,智聯技術引領電動自行車高質量發展

        光明網 2021-08-09 19:15:06

        光明網訊(記者 張佳興)8月8日,主題為“北斗引領,智聯出行,數字發展”2021電動自行車產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認為,北斗、5G、智能計算等信息技術將成為電動自行車行業智聯化發展的新引擎,為嚴格落實《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帶來新機遇。

        眾所周知,電動自行車以其經濟、輕便、環保、節能等特點成為城市中短途出行代步工具。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是最大的電動自行車消費國,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達3億輛,年產銷量高達3600萬輛左右,在全國交通工具年產量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腳踏自行車。在很多一線城市,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遠超機動車保有量,以南京市為例,截至2021年6月底,南京市電動自行車注冊登記數量突破500萬輛,遠高于全市300萬輛機動車保有量。

        為進一步強調行業、監管部門,對于電動自行車市場及實際使用環節實行高標準規范的必要性,強化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和使用管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8年5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委會修訂發布了新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這一新國標于2019年4月15日起正式實施。

        研討會現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介紹,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的技術要求作了較大調整,對速度、重量、防火等指標上都作出強制性規定。新國標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每小時25公里且不得改裝;蓄電池標稱電壓不超過48V;電機功率不大于400W;整車含電池的質量不超過55kg等。新國標的實施全面提升了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標準,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安全隱患,但實施兩年來仍存在諸多問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

        郭晨光認為,為了更好的讓新國標落地,探索應用智聯技術建立電動自行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是解決或支持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路徑。

        據北斗時空研究院相關專家介紹,目前,隨著以北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日臻完善,已為電動自行車的智聯化、數字化發展奠定了信息技術基礎。他還表示“依靠正向目標引導,提高駕乘者安全意識,實現精準的監管執法,可以收到標本兼治之效。”

        據介紹,目前由北斗時空研究院牽頭開發的公共技術支持系統已完成與包括愛瑪、雅迪等頭部電動車企業平臺的聯調,在與主要城市上牌系統打通后,將兼具鋰電池使用性狀監測、道路交通組織分析等功能,為交通發展規劃、道路設施優化、車道分離管理,以及車輛報廢和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提供了科學精準的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一些省市也展現出積極跟進姿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1個省級人民政府先后出臺了貫徹落實新國標相關文件。加快組織擬制、修訂符合地方實際的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或辦法,維護市民出行權益。

        8月1日,由應急管理部制定的《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明確在高層民用建筑的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拒不改正的非經營性個人,最高可處以1000元罰款。各地對電動車違規使用也開始“動真格”,據@北京消防消息,在《規定》施行的第一天,北京市豐臺區消防救援支隊針對轄區一高層小區內的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的行為,開出了北京市首張罰單。

        未來,智聯型電動自行車可幫助用戶實時掌握車輛安全狀態;也將助力地方政府在行政治理上加強監管;規范和引領產業從源頭上杜絕車輛改裝、車速篡改等現象,維護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據悉,借助以北斗為代表的自主信息通信技術,雅迪、愛瑪等頭部電動自行車車企已完成具備終端云信息交互能力的智聯電動自行車研發,在單車智能控制和聯網智能服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目前,正在進行從智能終端到車企平臺的數據接入和調試,并著手在今年第三季度將第一代智聯電動自行車推向市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