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踐行“三牛精神”

        《中國科學報》 2021-08-10 02:15:07

        ——追憶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創建人趙景柱

        趙景柱在所里忙碌。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供圖

        黃辛

        無論是冬日嚴寒還是夏日酷暑,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園區的草叢和樹林間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一手抓著雜草,一手拿著工具,干得熱火朝天。

        大家都知道,這是老所長趙景柱在義務勞動。

        但現在,人們只能在回憶中找到這個身影了。8月4日,趙景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3歲。拓荒牛、孺子牛和老黃牛,他用一生踐行了“三牛精神”。

        “從0到1”的“820精神”

        2006年3月,從云南麗江掛職回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趙景柱,在京還沒休息幾天,就接到中科院黨組通知,負責籌建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他欣然受命,經過四處奔波實地考察、調研、分析、論證,最終選址在廈門市杏林灣畔,開啟了“從0到1”的艱苦籌建,這一干就是15年。

        2006年的杏林灣還是一片沼澤荒灘。在臨時租用的舊房子里,趙景柱開始一筆一畫地設計研究所建筑景觀,擘畫研究所未來發展藍圖。研究所園區的設計就是廈門市的微縮版,也是智慧城市、循環城市、無廢城市、海綿城市、生態城市的綜合實驗體。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第一批建設者們經常談起的“820精神”是指2008年8月20日,那是令人難忘的一天。

        當天上午,為了督促加快基建建設施工進度,保證施工質量,趙景柱決定按原計劃時間,帶領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第一批人員“強行”入駐尚未建設完成的研究所園區,在沒有水、沒有電、沒有空調、沒有電梯、滿是蚊子的艱苦條件下,冒著酷暑開始了科研工作和生活。在這樣的“勉強棲身之地”,大家克服重重困難,造就了后人津津樂道的“艱苦創業、迎難而上、忘我工作”的“820”奮斗精神和工作激情。

        所里的事在他心中重千斤

        為匯聚四海賢才,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在趙景柱的帶領下,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廣泛征集所訓和所徽的設計。

        最后趙景柱親自制定了“忠誠·盡責”所訓,希望研究所每一個人對黨和祖國忠誠,對人民忠誠,對國家的科技事業忠誠,對合作者真誠,永不忘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使命擔當。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正式成立后,趙景柱不改工作第一的本色,為了更好地推動研究所建設和發展,擔負起研究所領導干部和科學家雙重責任。

        他堅持白天做行政管理工作,晚上進行科學研究,力求做到兩不誤。他也確實做到了,不僅帶領其他管理人員一起將研究所行政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作為我國著名生態學家和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趙景柱帶領團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承擔了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專題研究項目和中科院“美麗中國”先導專項等重大科研任務;開創了景感生態學研究,創新了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建設理論方法,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作為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趙景柱舍小家,為大家。自建所以來,趙景柱一直住在研究所的單身公寓、辦公室,夫妻長期兩地分居。他無怨無悔,一心撲在研究所發展上。即使回北京出差,也是開完會、辦完事就立即返回,甚至“舍不得”在家里多住一晚。研究所儼然成了他真正的“家”。

        趙景柱還把自己收藏的幾千冊書籍、幾百個有關城市發展的老物件、幾百件建所的舊物捐給了研究所。

        由于長期操勞,趙景柱身患多種疾病,類風濕關節炎與他一起見證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的誕生和成長。他經常忍著病痛在園區剪枝、修樹。

        但是病魔還是擊倒了這頭老黃牛。癌癥晚期,和病魔抗爭近兩個月,趙景柱就永遠離開了他耕耘一輩子的熱土。

        噩耗傳來,有職工悲痛地說,“現在有些后悔,在所里遇見的時候沒有跟老書記問候,問一句書記好,現在再也沒有機會了。”

        誠如中科院院士朱永官所言,“趙景柱所長對于我們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他是杰出的生態學家和可持續發展科學家,他為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貢獻了他的一切!他淵博的學識、寬廣的胸懷和奉獻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關鍵詞: 他用 一生 踐行 三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