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壯豫鼠上頜骨化石的CT三維重建圖。鞏皓供圖
(記者崔雪芹)近日,《古脊椎動物雜志》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李強團隊關于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古近紀豫鼠新種的研究成果。鄂爾多斯盆地周緣新生代地層發育與青藏高原向北擴展生長之間存在耦合關系,豫鼠新種在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寺口子組—清水營組地層中的發現,為確定該區域新生代地層的沉積年代提供了關鍵證據。
豫鼠屬是一類具有豪豬類型頭骨和松鼠類型下頜的嚙齒動物,屬于嚙齒目梳趾鼠超科。自1975年李傳夔依據河南澠池的化石標本建立豫鼠屬以來,該屬的材料不斷被發現并報道。
研究團隊在調查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沉積發育和六盤山構造隆升的過程中,從寺口子組—清水營組地層中發現了新的豫鼠化石標本。新發現的豫鼠化石是已知所有豫鼠種類中個體最大、齒冠最高、齒尖齒脊最粗壯的一個種,因此被命名為粗壯豫鼠。該新種的牙齒特征具有明顯的進步性,表明它的時代應該屬于晚始新世(約3800萬~3400萬年前)。
與粗壯豫鼠相同的層位還發現有安氏脊齒鼷鹿類,該化石的大小和形態與蒙古阿爾丁鄂博的安氏脊齒鼷鹿幾乎完全一致。蒙古阿爾丁鄂博動物群的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晚始新世,因此安氏脊齒鼷鹿的發現,進一步說明該套地層存在晚始新世化石層位。
此外,團隊還對前人報道過的豫鼠屬化石進行了系統厘定,對豫鼠屬的屬征及其模式種——豚豫鼠的種征進行了詳細修訂。研究團隊還試圖估算豫鼠的體重,根據經驗公式計算,豫鼠的體重可能在485~880克之間。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豫鼠屬呈現出頰齒逐漸增大、齒冠高度增加、體重增長的演化趨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兩艘宇宙飛船飛掠金星
下一篇:河南暴雨居然和北美熱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