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瀕危程度“降級” 我國保護等級未降

        科技日報 2021-08-16 20:00:07

        藏羚羊,被稱為“高原精靈”。

        近日,有媒體報道,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強,我國藏羚羊數量已增至約30萬只,保護級別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

        “近年來,經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保護區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管理體制機制得到逐步完善,管護力量不斷加強,科研監測水平逐步提升,依法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生境條件持續向好,藏羚羊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7萬余只恢復到30萬只以上。”8月15日,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確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藏羚羊由瀕危降為近危,我國并未降低其保護等級。

        藏羚羊仍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記者查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藏羚羊的保護級別仍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但為何有降級一說?

        專家解釋,所謂“降級”是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年更新名錄時,將其由瀕危降為近危,該“降級”實為受威脅程度“降級”,并非保護等級下降。

        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會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名錄或名單。1989年起,我國先后頒布了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內的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

        2021年2月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告發布了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其中藏羚羊仍保留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未宣布其降級。

        作為參與調整名錄的親歷者吳曉民表示,國家林業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在制定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等級調整的基本原則時,不僅考慮了物種的瀕危性,還兼顧了物種的珍貴性、關注度等方面。從目前來看,在保障藏羚羊的適宜生境條件和采取嚴厲打擊違法盜獵措施的情況下,作為草食動物其繁殖能力和數量恢復很快,但由于其具有固定遷徙路線等習性,一旦其適宜棲息地遭到破壞,必將嚴重威脅藏羚羊種群安全。

        “因此,藏羚羊所受的威脅因素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懈怠其保護工作,其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效也將隨之喪失,繼續強調藏羚羊保護確有必要,降低其保護等級為時尚早。”吳曉民指出。

        我國對西藏、青海等地藏羚羊進行聯合科考

        2013年開始,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資助下,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航天772所、西北工業大學、中央電視臺等單位對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青海三江源等地進行聯合科考,連續多年開展“我們與藏羚羊”大型科考直播報道活動。

        “我們采用空天地結合的方式,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太陽能無人機航測技術、高清智能球形攝像機、遠紅外相機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進行藏羚羊種群、產仔地、棲息地及遷徙機制等研究。”吳曉民介紹說。

        在聯合科考中,我國首次使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國產地理信息平臺(天地圖)初步揭示了藏羚羊的遷徙規律;發現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甜水河至色吾雪山一帶是目前為止青藏高原藏羚羊的最大產房,約10萬只以上;調查發現了那曲市申扎、雙湖、尼瑪等縣存在藏羚羊新的產仔地。

        “目前,我們對藏羚羊新的產仔地、棲息地以及其伴生物種進行調查并布設高清智能球形攝像機以及遠紅外相機進行監測,為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監測提供詳實數據,為西藏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藏羚羊遷徙路徑上的網圍欄拆除、藏羚羊保護地中移民搬遷提供了科學依據。”吳曉民表示。

        針對當前藏羚羊狀況,專家建議,下一步要繼續利用現有高科技手段加強藏羚羊保護,持續開展科考、監測等研究工作,為準確評估其保護狀況提供可靠、科學依據。同時,針對當前藏羚羊保護形勢,還要深入研究和評估藏羚羊適宜棲息地承載力等,制定科學保護措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馬愛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