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缺失的拼圖”找到

        科技日報 2021-08-17 10:30:07

        自旋量子比特設備被連接到集成電路上準備測量。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找到量子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缺失的拼圖”。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一項新技術,將能夠控制數百萬個自旋量子比特(硅量子處理器中的基本信息單元),消除了量子計算機從夢想照進現實的主要障礙。

        研究人員賈里德·普拉博士說,迄今為止,量子處理器原型機只能對少量量子比特進行控制,但要想用量子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必須要能控制數百萬個量子比特——這是構建全尺寸量子計算機的主要障礙。

        普拉說:“一直以來,我們讓電流通過量子比特旁的導線產生的微波磁場來控制電子自旋量子比特。但磁場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因此只能控制距離導線最近的量子比特,增加量子比特的數量就需要添加更多電線,這將占用芯片上的空間。此外,芯片必須在零下270攝氏度以下工作,引入更多導線會在芯片內部產生更多熱量,影響量子比特的可靠性。”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另辟蹊徑——他們研究了從芯片上方產生磁場的可行性。普拉說:“從理論上來講,這一方法可以同時控制400萬個量子比特。”

        普拉團隊在硅芯片正上方引入了名為介質諧振器的晶體棱鏡,當微波被引導到諧振器中時,“電介質諧振器將波長縮小到一毫米以下,非常有效地將微波功率轉換為磁場,從而控制所有量子比特的自旋。這里有兩個關鍵創新:首先,不需要投入大量能量來獲得磁場,這意味著沒有太多熱量產生。其次,整個場非常均勻,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可被同等對待。”

        隨后,研究團隊借助開發出的諧振器原型,驗證了最新想法,并取得了成功。普拉表示:“雖然制造出可運作百萬量子比特的處理器還面臨一些工程上的挑戰,但我們現在有了控制它們的方法。”

        據悉,團隊計劃接下來使用這項新技術精簡硅量子處理器的設計。由于量子計算機能對異常復雜的系統建模,有望在應對氣候變化、藥物和疫苗設計以及人工智能等領域“大顯身手”。(記者劉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