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抗疫戰略將走向何方

        科技日報 2021-08-17 13:30:05

        一名男子在以色列拉馬特沙龍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資料圖片)。新華社/基尼圖片社

        6月9日,在記者啟程赴以的半個月前,以色列新增新冠確診病例為零,全國人口疫苗接種率接近60%,堪稱西方國家的“群體免疫標桿”。

        然而,6月25日,在記者踏上以色列國土的當天,隨著“德爾塔”毒株的進入,以新增病例超過200人。

        僅僅一個半月后,8月10日,僅有900多萬人口的以色列單日新增病例近6000人,美國疾控中心將以色列疫情風險調到最高級別。

        從“群體免疫標桿”到“最高風險”,“德爾塔”毒株怎樣擊碎疫苗構建起的免疫屏障?以色列又將采取怎樣的抗疫戰略應對日益深陷的疫情泥潭?

        病毒乘虛而入 突破疫苗屏障

        去年年底,以色列開始推行大規模疫苗接種。到今年5月,以全國疫苗接種率接近60%,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控制在100以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

        6月1日,以色列取消幾乎所有疫情防控措施,出入境限制也開始逐步放開。此后,本古里安機場入境客流大增,大大超出機場新冠病毒檢測能力,測試場所出現嚴重擁堵,6月18日,以衛生部暫時允許部分人員不經檢測入境,防疫出現巨大漏洞。同時,盡管以發布了入境人員的隔離政策,但由于監督執行人力等資源不足,落實起來并不嚴格。上述問題疊加導致入口失守,“德爾塔”毒株乘虛而入。

        更嚴重的是,以色列普遍接種的輝瑞疫苗對“德爾塔”毒株效果不佳。此前,以衛生部研究稱輝瑞疫苗預防“德爾塔”感染的綜合有效性僅有39%。根據以衛生部8月13日公布的數據,超過53%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接種過疫苗,重癥患者中有60%也已完成疫苗接種。因此,疫苗對“德爾塔”毒株的真實有效性或許仍待繼續研究。

        推動加強注射 最終效果存疑

        此輪疫情暴發后,以色列采取提高入境審批門檻、加強機場檢測能力、強化入境隔離制度等舉措,希望從入口防控疫情。但是,隨著病毒在以國內的廣泛傳播,本土病例成為絕大多數,僅僅控制境外輸入病例已經遠遠不夠。以政府轉而開始推廣疫苗“加強針”注射,并允許12歲以上兒童接種疫苗,以建立更為堅固、廣泛的免疫屏障。

        目前,以色列已全面開始對50歲以上及免疫力低下等高危人群的加強注射。以總理貝內特已命令軍方醫務人員協助民間醫療機構實施疫苗接種,同時將在特拉維夫等10多個城市開設夜間接種點,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接種服務。截至8月15日,以全國已有84.5萬人接種加強針。以衛生部及醫療機構研究認為,疫苗防御效果隨著接種時間的延長逐漸削弱,相關人員在接種加強針后確實能夠產生比接種第二針后更多的抗體。

        但是,僅僅通過加強針遏制疫情并不容易。首先,將加強針推廣到大部分人群仍需時日,短期之內無法構建新的免疫屏障。更重要的是,過去一個月間,以確診病例僅有14%年齡在60歲以上,這表明比老年人接種時間更晚、自身免疫力更強、疫苗效果衰退較輕的年輕人也被大量感染,加強針對預防“德爾塔”毒株感染的效果存疑。

        避免實施封鎖 準備應對局勢惡化

        8月14日晚,貝內特總理發布以色列政府的抗疫戰略,稱其目標是在維護以色列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以色列公民的健康。該戰略包括七大部分,即實施更廣泛的疫苗接種,提高醫院的應對能力,保護最脆弱的老年人,推動私人居家快速檢測,加強對現有口罩、隔離和“綠色通行證”規定的執法力度,提出一種在疫情下開放學校的方法,將綠色通行證實施范圍拓展到3—12歲兒童。

        貝內特明確反對實施“封城”,他說,封鎖就像為了避免出現交通事故而禁止以色列人開車,前三次封鎖造成2000億新謝克爾(約4000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再次實施封鎖會造成經濟貧困。封鎖是“最后的手段”,人們有責任通過接種疫苗、在封閉空間戴口罩和不聚集來保護自己和親人的生命。貝內特還稱,他不知道新冠疫情何時會結束,預計會有更艱難的日子。

        以色列已開始準備應對“更艱難的日子”。目前,以全國有近900人住院、500多名重癥患者。據估計,到9月10日,以全國將有4800多人住院,2400多重癥患者。為應對未來更加惡化的局勢,以政府計劃調集醫學生及軍方醫務人員,為醫院增加300名醫生、1500名護士及600名護理人員。同時,以政府計劃未來安排一半需住院的人員居家治療,為醫院留出更多空間。

        日前,以內政部部長阿耶萊特·沙克德表示,我們做出了一個不簡單但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與新冠病毒共存,接受這種疾病的嚴重病例并接受死亡。以色列《國土報》對此評論稱:以色列正在開始一場冒險,這將奪走許多人的生命并損害其他人的健康。(記者 胡定坤 實習記者 于紫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