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薛冰,她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醫生這個群體有著過人的心理素質,能夠承受超乎尋常的壓力,然而事實是醫生跟其他群體一樣,當面對過大的壓力和強烈沖擊時,也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需要受到關注和關愛。
采訪當日,黃薛冰接診了三位醫務工作者,其中一位是一家社區醫院的醫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這位醫生需要每天24小時待命,隨時都要準備好出發執行任務。超強的工作負荷和緊張的工作節奏讓這位醫生出現了失眠、胸悶、心慌氣短等焦慮障礙的癥狀。
焦慮障礙是醫生群體最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黃薛冰告訴記者,焦慮是指人們在遇到壓力、困難、挑戰、危險時出現的擔心、緊張、不安、煩躁、恐懼等情緒。焦慮是人類最普遍的情緒之一。適度的焦慮是有利的,可以讓人們保持一定的緊張,激發內在動力。通過適宜的行為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后,焦慮會隨之緩解,這是一種正常反應。
但是,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環境因素不相稱,明顯超出了必要的界限,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時,就要考慮是不是發生了焦慮障礙。研究顯示,我國成人焦慮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高達7.6%,是各類精神障礙中最高的。
如何區分正常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呢?黃薛冰介紹,正常焦慮表現為:非持續緊張,事件后即可緩解;焦慮產生有充分的現實依據,焦慮程度與事件嚴重程度相符;偶有軀體焦慮癥狀但不突出;會促使個體行動,有利于個體社會功能發揮。病理性焦慮則表現為:持續的緊張不安;焦慮產生無充分現實依據但感到威脅或災難臨頭;常伴有明顯的突出的軀體焦慮癥狀,例如心慌、出汗、胸悶、肌肉緊張等;會妨礙個體行動,影響社會功能。
黃薛冰告訴記者,焦慮障礙是醫生群體最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醫生這一職業決定了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特點,這是長期的行業現象,而最近一兩年的疫情,更是給醫務工作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來看,焦慮是這個群體的代表性心理問題。”
預防焦慮,避免陷入錯誤認知的陷阱
焦慮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工作效率。那么醫生群體應該如何預防焦慮,保護心理健康呢?
黃薛冰告訴記者,臨床發現,過度焦慮的人往往存在一些認知誤區,醫生群體也不例外。預防焦慮,首先要避免陷入錯誤認知的陷阱,包括:災難化思維、“全或無”思維、“應該”陳述和選擇性失明。
首先是災難化思維。災難化思維指個體傾向于擴大感知到的威脅并高估它潛在后果的嚴重性。在許多與焦慮相關的障礙中,災難化解釋被認為是導致焦慮癥狀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思維下,個體會將不愉悅的情景或不舒適的體驗看作是糟糕至極、慘絕人寰或者萬劫不復,不可承受的。比如,在成堆的工作面前有“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后果不堪設想”的想法。
其次是“全或無”思維。“全或無”思維也叫“非黑即白”思維,意思是以絕對化視角來看待事物,忽略了“完美”“最差”兩極之間的灰色地帶,忽視了生活的真正本質,把自己的體驗粗暴地兩極劃分。比如“沒有達到某一個目標,就認為自己完全是個失敗者”“忽略了一個細節,就認為自己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再次是“應該”陳述。“應該”陳述會使人們感覺到更多的壓力,使人們形成一種錯覺——如果沒有完成“應該”做的事,就會有非常可怕的災難等著自己。指向自己的“應該”通常和負罪感聯系在一起,而指向他人的“應該”常常會產生憤怒。這種認知歪曲中常常隱藏著一個信念:如果你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你就是個失敗者。
最后是選擇性失明。現實中,每個環境都是包含著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的綜合體。而選擇性失明,則會讓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選擇性地聚焦于消極的方面,過濾掉更多、更積極的信息。當一個人只想到在某個情景下的危險因素,而對其中的積極因素視而不見的話,選擇性失明就發生了。例如,有人因為擔心飛機失事而不敢坐飛機。其實,飛機失事的概率很低,但焦慮的個體只關注非常低的概率,而注意不到飛行安全的事實。
保持良好的心態,給自己留出“冗余”
對于醫生群體來說,工作壓力過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壓力過大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讓人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失眠,沒有食欲,并伴隨查不出原因的身體不適等現象。負面情緒如果一味被壓制,可能會累積成更嚴重的情緒問題。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需要及時調整心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接受現實。
黃薛冰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留出“冗余”。她解釋說,“冗余”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在應對應激事件時所需要的心理的閑置能量。“每個人都應給自己留出這樣一部分能量。人的心理是有彈性的,不能使用過度,如果時時用到100%,就會造成心理過度消耗甚至損傷,平時只需用到80%,要給自己留出‘冗余’。在工作時,要承擔好相應的責任;在休息時,就要抓緊時間放松。要盡可能地勞逸結合。”黃薛冰說。
她告訴記者,在焦慮的初期,大腦處于一種應激狀態,這時通過休息就能夠自行修復;但如果長期得不到休息,大腦就會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于是就會形成病理性的焦慮。
黃薛冰認為,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保存心理的能量,最重要的是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腦最佳的天然修復路徑。在睡眠中大腦會分泌很多神經營養因子,會對大腦自動進行修復。”
從制度上保護醫生的心理健康
大多數人的問題是,在工作結束后不可能馬上進入休息狀態,很多時候,會把工作時的緊張情緒帶到休息中。除非放一個長假,否則短時間內休息不過來。同時,人在焦慮時,睡眠也很容易受到干擾,往往會睡不著,或是睡不踏實。黃薛冰認為,在焦慮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自主學習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幫助自己控制焦慮,讓自己放松。
研究發現,一些運動有利于焦慮障礙的康復,例如適當的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極拳、騎車等有氧運動。此外,聽音樂、自我放松訓練、按摩、洗熱水澡、登高望遠等,也有助于緩解焦慮。還可以參加一些集體娛樂活動。黃薛冰介紹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錄制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音頻,可以幫助減壓,有利于睡眠。當感到焦慮睡不著的時候,可以聽聽音頻,按音頻的指導去做。如果有時間,讀一些文字類的心理讀物也是不錯的自我調節方式。“在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自主調節,但是如果情況嚴重,一定要就醫。”她補充說。
黃薛冰認為,醫院應意識到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保護醫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定期組織心理體檢,出現問題及時干預;開展有利于職工身心健康的活動等。醫院在為醫生們安排工作的時候,也應注意得當有序,讓醫生們輪替休息,保證每位醫生的休息時間。”同時,黃薛冰呼吁每個醫務工作者也應形成一種意識,既要積極承擔工作,也要防止心理的過度耗竭。(記者夏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祝融號”火星車完成既定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