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的192束激光束進入一個橡皮擦大小的金圓柱體,從內部加熱產生X射線,使燃料艙內爆,產生核聚變。圖片來源: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近日,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在無限聚變能源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一束激光在一個胡椒粒大小的燃料容器中引發核聚變爆炸,產生了1.35兆焦耳(MJ)能量——大約相當于一輛時速160公里的汽車的動能。這一能量達到觸發該過程的激光脈沖能量的70%,意味著接近核聚變“點火”,即反應產生的能量足以使反應持續下去。
羅切斯特大學激光能量學實驗室主任、物理學家Michael Campbell表示,NIF的最新成果“證明了少量能量使少量質量內爆,就可以實現核聚變”。
為恒星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使小原子核融合成更大的原子核,釋放出大量能量,但核聚變所需的熱量和壓力在地球上很難實現。即便如此,由于能提供豐富的清潔能源,核聚變一直備受關注。然而,目前還沒有項目能實現產生的能量超過引起反應所需的能量。
NIF的方法被稱為慣性約束聚變,它使用一個巨大的激光器,在幾個橄欖球場大小的設施中產生192束激光束,這些激光束在20納秒內以短暫、強大的脈沖(1.9MJ)聚焦于目標。研究人員希望將盡可能多的能量注入目標容器—— 一個裝在橡皮擦大小圓柱體內的小球體,里面充滿了氘和氚。
當X射線脈沖在容器中引發內爆,把聚變燃料變成一個溫度高、密度大的小球時,便觸發核聚變。理論上,如果這種微小的核聚變爆炸能以每秒10次左右的速度觸發,那么發電廠就可以收集能量并發電。
今年早些時候,NIF團隊對實驗過程進行了改進,實現了幾次能量達100千焦(kJ)的反應。NIF最終創造了一個“燃燒的等離子體”,并向聚變反應本身為更多聚變提供熱量這一目標邁進。近日,一次反應產生了驚人的1.35MJ能量。“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負責運行NIF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核聚變項目負責人Mark Herrmann說。
但研究人員表示,究竟是哪些改進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弄清楚。同時,離實現核聚變發電廠的構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Campbell說:“在實驗室里進行核聚變已經非常困難,要經濟地獲得核聚變動力就更難了。”(魯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