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泓院士:打破顆粒物與臭氧的“蹺蹺板”效應

        中國科學報 2021-08-20 14:30:05

        8月19日,在北京中科智匯工場舉行的院士大講堂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賀泓以《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氣污染控制展望》為題,就大氣復合污染成因、推動工業源移動源污染排放控制、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內容進行了報告。

        賀泓表示,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但形勢依然嚴峻,PM2.5的顆粒物濃度仍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值,臭氧污染日益凸顯,如何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已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

        具體來說,我國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PM2.5改善明顯,但氮氧化物減排有潛力,揮發性有機物、氨氣等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同時,在我國多數地方,顆粒物和臭氧呈現負相關聯系,形成“蹺蹺板”效應。例如在我國北方地區,大氣污染物中的顆粒物濃度雖然下降,但臭氧濃度卻是不斷升高的。如何打破這種“蹺蹺板”現象、協同控制顆粒物和臭氧污染,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由此,賀泓表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已經進入“深水區”,亟需發展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支撐我國大氣污染精準防控。

        最新研究發現,大比例消減氮氧化物,可能是實現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的可行方案之一。賀泓等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發現,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等地區生產生活受到管控,出現了PM2.5和臭氧同步下降的現象。當氮氧化物濃度下降達到50%以上時,臭氧濃度上升的趨勢有望出現拐點。

        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如珠三角地區,顆粒物和臭氧呈現正相關聯系,即臭氧濃度隨著顆粒物濃度的下降而下降。南方地區大氣污染物中,顆粒物濃度比北方地區要小。賀泓認為,隨著大氣污染持續改善,當顆粒物濃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臭氧也將與顆粒物形成正相關聯系。

        賀泓指出,我國由“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限非常短,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非常緊迫,減排降污任務艱巨。因此,減碳、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必須走出中國的新路。(鄭金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