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西湖大學提供
中新網杭州8月23日電(童笑雨鄭熠雯)挑戰權威、不斷探索、走少有人走的路。8月22日,在西湖大學開學典禮上,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該校副校長許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于洪濤三位科學家,對新生們提出了入學的三點囑托。
8月22日,西湖大學2021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浙江杭州舉行。這是西湖大學招收的第五期博士研究生,共313名,其中海外生源共60人,占比近五分之一。
西湖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從博士研究生起招,目前該校共有921位博士生。
在開學典禮上,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如此告誡新生:希望從今天起,當你們遇到施校長的時候,不要叫“施校長”,而是叫“施老師”,或者直接叫“一公”。因為西湖大學是一個學術平等的地方,是一個挑戰學術權威的地方。
作為許田口中“被挑戰”的對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大學必須保護每一位科學探索者的好奇心,不計成敗、不論得失地為探索者提供寬容和支持的環境。
他希望學生能不斷探索,去超越自我、創造未來。一方面,要勇于質疑學術權威和傳統科學觀點,勇敢地與他人辯論,并且坦然地接受他人的辯駁;另一方面,要敢于發出“天問”,不斷探索科技的前沿、拓展認知的邊界,努力成為各自所在領域的引領者。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想要帶給世界的,不僅僅是能夠改變人類目前困境的關鍵核心技術,也是將會影響人類今后五十年、一百年發展的重大原創理論,更是一代又一代對世界充滿好奇、無懼無畏探索未知、同時心懷家國天下的棟梁之才。“我期待你們有朝一日,用自己的學識,造福社會、反哺父老鄉親、推動人類文明。”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于洪濤則從人生道路選擇的角度出發,建議學生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許走在這條路上,你會覺得孤獨,但如果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有價值的,那就堅持往前走。”
他教導學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同樣要做到開創而不跟隨。為此,他還和學生分享了自己實驗室的經歷。在過去20多年里,于洪濤的實驗室一直致力于細胞周期的研究。近年來,他們偶然發現控制細胞分裂的一個蛋白,對調控胰島素的信號傳導有重要作用。“這一意外的發現,使實驗室有了一個新的方向,也在成熟的代謝與糖尿病研究領域走出了一條新路。”
于洪濤說,希望同學們保持對科學最純真的興趣與好奇,堅守自己的初心,擁抱科研過程中的偶然和不確定性,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