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數據流通與數據安全同等重要。但是,強調數據安全,數據流通就會受到阻礙;強調數據流通,數據安全就面臨挑戰。
“數據流通與安全之間的矛盾阻礙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及高質量發展。為了破解這一矛盾,《2021中國城市數據治理工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國內首次提出數據安全與數據要素一體化治理解決方案。”8月20日,在中國電子和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白皮書》發布會上,中國電子副總經理陸志鵬介紹了他們為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所作的努力。
構建“中間態” 化解流通和安全的矛盾
當前,數據已上升為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發揮好數據在數字社會發展中基礎性和支撐性關鍵作用,是數字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對比傳統的生產要素不難發現,數據具有極易復制、非排他性、形態不穩定、信息密度低、有依附性和聯系性等特點。這就使得數據流通存在定價難、計量難、確權難、交易安全風險大等問題,致使在數據流通中數據安全難以保障,數據交易未能得到有效監管,從而難以實現數據的高效率配置和規模化流通。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安全、合法合規地把數據利用起來呢?
“推進城市數據治理能夠加快數據要素在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有序自由流動,賦能經濟建設、民生服務和市域治理。實現數據的高效率利用,首要是化解數據流通與安全的矛盾。”陸志鵬說,當前的數據流通模式,基本上都基于原始數據,但總體來講,這種模式既無法將數據以標準化產品形態進行規模化開發和流通,也無法保證數據的安全。
為破解數據要素市場化難題,《白皮書》提出了在原始數據與應用端之間構建“中間態”的解決方案。“這種‘中間態’,我們稱為數據元件,它是將原始數據脫敏后,通過模型加工形成的數據初級產品,可作為數據流通交易的標的物。”陸志鵬解釋道。
在中國電子數據治理工程指揮部技術部主任國麗看來,數據元件解決了數據流通與數據安全之間的矛盾。從數據流通來講,數據元件既包含原始數據所蘊含的信息,可消除數據應用中的“不確定性”;又可以作為數據資產計量和定價的基本單元,成為具有穩定形態的交易標的物,完成數據資源到數據要素的形態轉換,解決數據要素化的問題;從數據安全來講,數據元件實現了原始數據與數據應用的“解耦”,形成數據保護層,既隔離了數據泄露與數據濫用的風險,又可通過資源、元件、產品三級安全管控,實現有效安全審查和精準監管,從而實現數據要素的安全流轉和高效配置。
堅持系統觀念 完成全流程數據治理
數據元件解決了安全之憂后,城市數據要素的流通還需要新的操作系統和基礎設施支撐。
“因此,我們堅持系統觀念,設計并構建了一個‘數據金庫’,為存儲和管理數據資源和數據元件提供安全載體;同時,開發了數據要素操作系統,對數據要素化流程以及‘數據金庫’的硬件資源、軟件資源、數據資源和數據元件進行調度管理,實現‘軟件定義’的數據要素操作,為數據要素匯聚、加工、定價、流通交易一體化奠定重要基礎。”陸志鵬說。
此外,《白皮書》還提出構筑全棧式的安全防護體系,為解決數據要素化安全問題提供清晰的技術實現路徑,來共同完成數據治理全流程,推進城市數據治理工程建設。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在發布會上說,實施數據治理工程,能夠幫助消除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治理中的不確定性,使政府運作、經濟運行、社會運轉、企業運營和個人行動更加有序,大大提升政府、社會、組織運行效率,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數據治理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的跨學科系統工程,需要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廣泛的探索實踐共同支撐。”中國電子董事長芮曉武強調。
目前,中國電子正積極推動數據安全與數據要素一體化治理解決方案在浙江、上海、武漢、德陽等落地。
陸志鵬表示,中國電子與清華大學聯合課題組未來將圍繞法律、技術、經濟、安全、管理、應用等領域,結合法律法規和城市需求,攜手生態伙伴,持續推進數據治理工程的研究與實踐。(陸成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