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才 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記者 秦志偉 ■黃辛
創新一號衛星、神舟七號伴隨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試驗六號衛星……一個個衛星項目被鐫刻在中國航天史冊上。成立不到18年、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4歲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向公眾展示了中國航天人的形象。
這些閃亮的“星星”背后、那些年輕的航天人身后,有一位走南闖北,轉戰酒泉、太原、西昌三大發射場,敢想敢試,勇闖通信、遙感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團隊領軍人,他就是2021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朱振才。
創新一號,一切從零開始
1997年,34歲的朱振才已經在光電信息技術與器件領域嶄露頭角,接到通知參加中科院小衛星項目。經過將近一年的反復迭代,研制團隊選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低軌微小通信衛星技術攻關。
國有召,喚必應!從研制光學傳感器,轉到利用傳感器探測數據進行姿態控制,絕非一蹴而就。朱振才幾乎從“零”學起,專業書籍讀完、公式推導出來,工程怎么干還是毫無頭緒。于是,他列了長長的問題單子,逐一上門請教航天專家。
靠著這股子鍥而不舍的勁兒,朱振才采用新設計理念研發出主動磁控的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得到了航天老專家們的認同。
2003年10月21日,凈重僅88千克、由中科院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顆低軌通信衛星創新一號成功發射。
朱振才自己都不曾想到,這一次“轉型”成功后,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不斷參研新衛星,開創新領域。
從“神七”到“悟空”不斷超越自我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完成出艙任務后,飛船返回艙內一顆伴隨衛星從軌道艙的頂部釋放。以最佳的速度與飛船分離后,伴星拍下了首個神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的畫面。經過多次變軌,伴星完成了對“神七”飛船留軌艙的繞飛,為日后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奠定了基礎。
作為“神七”伴星總設計師的朱振才,敢想敢試。伴星重量只有40千克,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具備測控通信、可見光成像、熱控、自主導航定位、星務管理等功能。
2015年12月17日,中科院第一批啟動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當這顆衛星尚處于論證初期時,業內許多專家認為其質量至少在3噸以上。
暗物質衛星總指揮朱振才告訴《中國科學報》,“既大又小”的矛盾一開始就困擾著設計師們。“悟空”號裝載的暗物質粒子探測器能段達到了5GeV~10TeV,高于國際上現有的任何高能粒子探測器,設計有近8萬路探測信號通道,質量不能低于1.2噸。
為了給衛星“減負”,研究團隊提出了“以有效載荷為中心、以實現科學任務為目標的整星一體化設計”理念,將衛星質量控制在1.9噸以內,僅運載成本就為國家節省了幾千萬元。“這個數字并非信口開河。”朱振才表示,面對挑戰,他們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僅軌道選擇與運行模式設計就數易其稿。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朱振才說,全體團隊成員一整年都在緊張的研制、測試和試驗中度過,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5+2”“白加黑”是常態,“五一”“十一”假期是奢望;有的帶病上陣、有的帶孕上陣、有的推延婚期……但是沒有人為獻身“悟空”號后悔過,它承載著大家的航天夢、科學夢。
“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漫漫鑄星之路,一切為了國家。
“悟空”號衛星、量子衛星、SMILE衛星(太陽風 —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EP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太極一號衛星、試驗六號衛星、遙感三十號衛星……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已發射的72顆衛星中,幾乎都有朱振才的心血。
為了研究,朱振才總是來得特別早,走得特別晚。他來時停車場空空蕩蕩,走時停車場寂寞無聲,習慣把車停在一個固定位置。久而久之,小衛星園區里邊有了一個“朱振才專用車位”。
做國家人,擔國家事。朱振才一直在追逐著自己的航天強國夢,扎根航天沃土,培養出多名航天新秀。
“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朱振才表示,要始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去登攀更高的科學高峰,去挑戰更艱巨的技術難題,航天人永遠在強國路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月球火山“死亡”時間有新證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