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倪思潔)記者從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獲悉,科研人員利用歷史數據研究分析了“天問一號”著陸區的地質背景和演化歷史,并等待“祝融號”巡視器就位探測,以厘清火星北半球水環境歷史和驗證“古海洋”的假說。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
今年5月15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巡視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地形地貌數據表明,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烏托邦平原位于推測的古海岸線內。因此,研究著陸區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對了解其地質演化歷史、驗證火星“古海洋”假說具有重要意義。
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洋團隊,綜合使用多源遙感歷史數據對著陸區進行研究,發現多種地貌特征指示烏托邦平原可能曾存在大量水冰/揮發分,且不同地貌的分布與其距烏托邦平原中心的距離及水冰/揮發分的含量有關。
科研人員根據遙感數據,綜合使用各種分析方法,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歸納出了火星烏托邦平原的地質演化歷史,即烏托邦平原形成于諾亞紀,隨后受到沉積和火山物質的改造和填充。早西方紀火山物質填充于烏托邦平原,中西方紀受構造作用形成皺脊,晚西方紀洪水涌入,洪水消失后形成平均厚度超百米的沉積物,后期受構造抬升或差異性的壓實作用形成大型多邊形槽溝,亞馬孫紀來自埃律西昂火山的熔巖流流入烏托邦平原。
據悉,“祝融號”巡視器將開展就位探測,為研究著陸區物質成分和淺表層結構、驗證“古海洋”假說提供數據支持。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