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博物館如何“解鎖”“云”上新玩法?

        中新網 2021-08-31 16:15:06

        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大立人。 殷立勤 攝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題:后疫情時代,博物館如何“解鎖”“云”上新玩法?

        作者 馬帥莎

        “青銅大立人穿的衣服有多華麗?”“大立人腳下的底座有什么玄機?”“他手里怎么是空的?”點開問題,便會出現精靈童音解說,根據解說,鏡頭會緩慢移動,放大文物細節,全方位展現文物,同時,觀眾還可與文物線上合影。

        這是三星堆博物館專門面向青少年推出的VR精靈導覽,讓孩子們在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享文化大餐。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許多博物館推出在線觀展服務,數字展覽、直播探館、虛擬全景展廳、線上講座……步入后疫情時代,中國博物館的“云”上腳步依舊未停。

        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來源:浙江省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

        “云”上的博物館有哪些新玩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10.4萬家博物館現狀的報告顯示,2020年各博物館平均閉館155天。自2021年初以來很多博物館不得不再次關閉,這使得博物館參觀人數與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

        應對疫情影響,中國不少博物館頻出“云”上應對思路。三星堆博物館的應對讓人眼前一亮。去年,三星堆博物館剛完成綜合館陳列的提升改造,才試運行1天,就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閉館。為彌補觀眾沒能看到青銅神樹、祭山圖玉邊璋等“蜀寶”的遺憾,三星堆博物館緊急策劃了綜合館線上開幕式和虛擬展覽。

        從紅毯簽到、入場就座、館長講話,到VR參觀、語音導覽、合影留念,線上開幕式儀式感“爆”滿。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線上開幕式僅過去1個小時,就有約16萬名觀眾點擊觀看了云展覽。

        三星堆博物館虛擬展覽。 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出于儀式感、傳播性、互動感和參與度等方面的考慮,線上開幕式最終以H5形式呈現,觀眾不僅可以實時發送彈幕,給面具貼金,還可以在社交媒體轉發分享鏈接,讓更多網友看到虛擬展覽。

        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的“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亦和三星堆博物館線上開幕式一樣,因其創新性地打通云策展,匯聚32家博物館1000余件原作,備受博物館愛好者和業界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該云展覽讓展品的排布不必受收藏方或地域的拘泥,為消除現實世界中的文物借調程序,實現眾多在物理空間內難以達成的“相聚”提供了可能。

        對此,朱亞蓉表示,線上展覽是未來博物館展覽的呈現方式之一,線上展覽可以根據主題需要,對數字文物進行自由組合。她舉例說,將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合在一起,做成線下展覽,幾乎不可能,但可通過線上展覽實現。

        “將藏品數字化,通過社交媒體與公眾互動,這是近年來全世界博物館都在努力做的事。”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鄭奕說,博物館的數字化努力,最大貢獻在于讓機構有機會突破時空界限,為每個人提供教育機會。其數字化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主要在于影響力的延伸,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設計烏托邦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杰蒂-科尼格收藏”展覽。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官網

        “云”上的博物館會取代線下嗎?

        疫情期間,不少博物館閉館不閉客,推出的“云展覽”廣受歡迎。后疫情時代,“云展覽”的熱度能否繼續保持乃至上升?鄭奕認為,“這是業界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的一種應對,并非曇花一現,而是具備剛需的、前景廣闊的市場?!?/p>

        “云展覽”是否會取代、有無必要取代線下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表示,虛擬博物館和線下博物館應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線上線下應形成良好互動,線上以知識型、討論性為主,線下以體驗性、沉浸式為主。

        蘇丹表示,以藝術博物館為例,線下博物館是一個立體的開放空間,展廳光線與展陳方式都會影響觀展人的體驗和認知,它通過既清晰又模糊的知識交流方式,去激發人的創造性;數字展則愈發扁平化成為知識和圖像,其呈現的內容更為明確,可用于預習和重溫。

        “當策展不再拘泥于實體藏品,當數字化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這樣的技術賦能首先是充滿正能量的?!编嵽纫啾硎?,博物館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邁向真正的公共性,讓觀眾擁有愉快的參與式學習體驗。數字博物館作為一種線上形式,未來將與線下的實體博物館一起,形成交互發展的關系,前者將進一步扮演對話和體驗平臺的角色,與觀眾互動、交流,為他們服務。

        “設計烏托邦”音樂快閃秀直播中使用的18世紀意大利仿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

        “云”上的博物館如何“更出圈”?

        如今,國內許多博物館都建立起了文物數字資源庫,如何將其轉化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數字產品,讓云上的博物館“更出圈”,成為博物館的一道“考題”。朱亞蓉說,觀眾已經不滿足于文物的三維模型,這就需要博物館對其進行解讀,制作出更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產品。

        蘇丹指出,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需要把握與技術的關系,它并非一味推崇某種技術,而是和線下博物館一樣,旨在傳播思想、開啟心智、解放個性。

        “所有形式都應為內容服務,內容為主題服務,供給得根據需要來。唯有聚焦內容、練好內功,才能摒棄同質化現象,講好博物館、展覽、藏品的獨特故事?!编嵽日f,技術畢竟只是手段,唯有“從藏品中獲得靈感”、基于扎實的研究,才能打造真正的數字化創新。所謂的“互動”及相關技術應用,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基于此,今年7月,蘇丹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設計烏托邦”展覽策劃舉辦了一場音樂快閃秀直播,為線下“引流”,其中一位演奏者使用18世紀的小提琴進行了演奏。

        談及小提琴與此展覽的聯系,蘇丹說,格羅皮烏斯、庫卡·波羅等國外設計大師都曾親手制作過小提琴,“設計烏托邦”的意大利方策展人亞歷山德羅·格里羅(Alessandro Guerriero)曾提及其在大學設計課程的第一課就是制作小提琴。另外,“設計烏托邦”的展陳設計使觀眾仿佛行走于街道廣場,而街頭音樂表演在歐洲很常見?!斑@就拉近了設計展與觀眾的距離,使展覽能夠以更鮮活的方式軟著陸。”

        “理想中的博物館,正是開放、通達、包容、能盈利、與社區緊密相連的數字化機構。希望在博物館大發展的今天,擁有打破時空的、線上線下博物館體驗,能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一?!编嵽日f。(馬帥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