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總裁張四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期海信參與的一次海外智能交通項目招投標中,參與投標的5家企業全部來自中國,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蓬勃發展,可以看出,國內智能交通企業讓外國公司感受到了壓力。
“從國內這些年的技術發展來看,我們的一些產品已經好于國外的產品,比如說海信的信號機。”張四海認為,中國國內機非混行交通狀況等場景的復雜性放之全球少有,反而錘煉了國內企業在技術、產品、服務上的競爭力。此外,中國企業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反應速度非常快,能夠迅速以數據驅動去發現交通問題、以AI驅動去解決交通問題。這兩個主要因素使得國內智能交通企業與國外企業具備了真正掰手腕的實力。
除此之外,今年西門子出售智能交通部門的消息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情況。智能交通業務是西門子整體交通業務組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交通管理方面有著一百多年的全球經驗和實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長軍曾回憶,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國家組織科研團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拉開了中國城市交通管控技術和系統發展大幕。但一直到2000年以前,受制于經濟水平、技術能力、人才儲備等諸多因素,國內智能交通市場由西門子等國際巨頭把持,一臺信號機售價十幾萬元。
2005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迎來一個標志性事件:北京數字奧運工程智能交通項目招標。這次招標從硬件性能、軟件功能,到售后服務,還有協議是否開放,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多輪測試,海信信號機得分最高,領先國外大公司西門子等20分,自此以海信為代表的國產交通信號機開始在國內市場逐漸替代國外品牌。目前,海信智能交通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147個城市,在全國39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36個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決方案,占比達92%。(瑞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