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9月9日電(記者梁軍)戴上全息投影智能眼鏡,人體內部構造以三維形式浮現在空中,手術醫生仿佛擁有了“透視眼”。這不是科幻電影才有的設計,而是記者日前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手術室看到的現實場景。
日前,蘭大一院借助與上海市肺科醫院聯合研發的3D打印定位導航系統,創造性地結合全息智能手術導航技術,智能化識別肺小結節,幫助患者精準切除病灶。
伴隨胸部CT篩查的普及,早期肺部腫瘤發病率逐年增加,外科治療是唯一根治手段。這類疾病手術的難點在于,由于病灶偏小、質地軟,外科醫師在手術時難以精準找到病變位置和切除范圍。
“利用3D打印定位導航系統,醫生可個性化定制肺小結節的術前定位導板,準確定位肺小結節位置。”蘭大一院胸外科副主任馬敏杰說,對比傳統CT引導定位技術,這種新技術可極大簡化肺小結節定位操作步驟,降低輻射暴露劑量,進而減少肺穿刺相關損傷。
蘭大一院胸外科主任韓彪說,過去醫生在開展手術時,只能通過機械感知微小病灶,難度大,花費時間也多,而有了這些新技術,就可以提前模擬手術,觀察體內病灶和周圍組織臟器,做好手術預判,用最少的耗材和最短時間,直奔病灶而去。
馬敏杰介紹,這些新科技為診療提供了多重便利。醫生們即便相隔千里,只要同時戴上全息投影智能眼鏡,就能實時共享圖像,實現遠程會診;實施手術時,因為醫生在隔空操作,還不會增加患者感染風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