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期,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還處在治存量、遏增量階段。現實難題集中在資源、市場、機制三方面。這就需要激活市場動能,變綠色為效益;激活科技動能,變廢物為資源;激活制度動能,變補貼為動力。
田野金黃,農業向綠。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成為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此前,“十四五”規劃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列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種種舉措表明,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以綠色方式實現金色豐收,成為“十四五”農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春種秋收,農民按時令耕耘,一季接一季。農業“四季歌”的背后,不變的是穩產保供的目標,變化的是綠色興農的導向。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農業先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被迫以大水、大肥、大藥的投入來換產量。近年來,農業持續瞄準“優不優”“綠不綠”的問題,從投入端的農藥化肥減量,到過程端的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處理,再到產出端的綠色優質供給,努力把資源利用過高的強度降下來,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
當前,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期,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還處在治存量、遏增量階段。現實難題集中在資源、市場、機制三方面,對應的是生產方式仍較粗放,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還不足,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健全等問題。如今,我國已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老問題與新挑戰交織在一起,解決起來非一朝一夕之功。
妥善解決新老問題,要避免把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既不能因為保供給而犧牲生態,也不能因為保生態而影響農產品供給。農業綠色發展,追求全鏈條的可持續,實現資源環境與物質產出的均衡,目的是更好實現農業的功能。因此,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底線,也是底氣所在。無論是降低耕地資源利用強度,或者是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都要考慮鞏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在此基礎上,著力激活三方面動能,讓生態綠色成為現代農業的鮮明標志。
激活市場動能,變綠色為效益。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增強,不少消費者愿意為綠色優質農產品付出更高價格。與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生產成本明顯提高,如果產品賣不出好價錢,那么農民就失去了綠色發展的動力。要探索“綠色+”特色產業的模式,讓農民從綠色生產中得到的收益,大于粗放方式帶來的收益,從而使綠色生產成為自覺行動。
激活科技動能,變廢物為資源。人們常說,很多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有限的資源用好了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以種植業來說,有多少籽實就有多少對應的秸稈,這些秸稈用好了就是飼料。以畜牧業來說,有多少肉類產量就有多少對應的畜禽糞污,這些糞污用好了就是肥料。關鍵是要加快綠色農業科技創新,引導人才、科技投向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讓廢棄物在循環農業的鏈條里動起來,成為資源。
激活制度動能,變補貼為動力。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補貼是世貿組織規則所允許的,也是我國現階段所需要的。比如,耕地輪作休耕可以培肥地力,為農民帶來長遠收益,但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如果財政不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補貼,農民就沒有積極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要在開展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基礎上,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保護農業資源、善待農業環境的人受益。(喬金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