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國家科技傳播品牌建設”專題研討會暨2021年第二期科技傳播跨界沙龍在清華大學舉行。圍繞“國家科技傳播品牌建設”議題,邀請來自科技傳播領域的學界和業界嘉賓進行主題分享。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教授出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兼斌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陳銳結合“科技傳播品牌建設”主題聚焦和“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定位解析,指出擦亮科技傳播品牌要兼具同理心和共情力,既要出圈、破圈、融圈、擴圈,也要補鏈、延鏈、強鏈、串鏈。在開展科技傳播內容與品牌建設工作中,要以有效聯接解決“找不到”的問題,以全面溝通解決“談不攏”的問題,以內容生產解決“抓不住”的問題,以協同創新解決“合不來”的問題,以價值貢獻解決“干不好”的問題,達到“談天說地、頂天立地、上天入地、歡天喜地”的“四位一體”工作成效。不斷強化理念共識、使命感召、組織吸納、情感認同、價值引領的群體合力,助力形塑科技向善和負責任創新的國家科技形象。
胡鈺表示,科技傳播的主體應當兼具“政府傳播”與“社會傳播”,科技傳播的視角應當兼具“學科知識”與“生活方式”,科技傳播的性質應當兼具“嚴肅性”與“趣味性”。在科技傳播的當代實踐中,不僅要傳播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技術傳播展示國家形象。
浙江省科學傳播中心副研究員、浙江省科技館原館長季良綱認為,當前我國科技傳播品牌建設應圍繞理論指導的實踐、生動實踐的研究等方面加大攻關,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建全傳播平臺、培養傳播人才、創新傳播理念等實現科技傳播新的突破。果殼網創始人兼 CEO嵇曉華提出,科技傳播內容要具有“有趣”“有用”“嚴謹”“熱點”“國家”“卡脖子”“好奇心”等特點,應通過科學家、產品經理和傳播工作者一起向公眾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立體化科技傳播內容。
《北京科技報》總編輯童慶安提出,要發揮主流傳媒作用,助力國家科技傳播品牌建設,應勇于發聲,敢于亮劍,有效地做好輿論引導,并通過聚合媒體集群發揮融合傳播力量,形成科技傳播合力,推動科技傳播的守正創新。伏羲智庫創始人、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認為,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品牌建設工作需做好“展、壇、媒、智”的有機統一,通過關注科技產業、科技政策和科技人文,舉辦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的前沿展覽,開展具有國際視野、體現國際態度的高端論壇,做好具有長度、寬度、深度的立體化媒體傳播,發布能夠促進產業合作與發展的智庫報告。
“科技傳播跨界沙龍”是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的系列活動,每期圍繞一個科技傳播相關主題,邀請來自政府、媒體、高校、企業等機構從事科技傳播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專家和行業領軍人員,針對科普和科學文化傳播、科技傳播服務與科技經濟融合、科技傳播前沿理論與創新業務等進行跨界研討。(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網癮老人背后,不全是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