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院士: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探索創新

        中國科學報 2021-10-08 08:41:19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簡稱“北生所”)學術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最高獎。該獎項于2019年首次設立,此次是第二屆。首屆北京市科技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授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和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

        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細胞焦亡領域最為領先和活躍的國際科學領軍者之一,在病原感染、天然免疫以及抗腫瘤免疫領域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研究,其原創的新理論、新機制多次刷新相關領域內的固有認知,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承認,極大地推動了領域的發展。

        自2005年入職北生所以來,邵峰與北生所互為成長的見證者。北生所開放自由的科研機制,造就了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越來越多像北生所和邵峰一樣的研究所和人才,成為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邵峰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鄭金武攝

        選擇北生所

        “8點鐘到單位后,經常是與團隊開組會,直到下午一兩點;下午6點多下班,回家后陪一會兒家人,到晚上9點家人休息了,我再做一會兒工作、寫一點東西。平時也會與同事們打乒乓球。” 在邵峰平靜的敘事里,“順”是主題詞之一。

        1973年1月,邵峰出生于江蘇淮安,1996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進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讀碩士研究生,1999年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之后,邵峰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后訓練。

        “我的成長經歷還是比較順的,上學、讀研、出國留學都很順利,學習成績也不錯,一切都很正統。”邵峰感覺,如果繼續留在國外,自己一眼就能看到二三十年后自己的景況。

        “美國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科研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和穩定、也可以說有點固化。從一個比較知名的實驗室完成科研訓練,然后在一個大學里面找一個教職,繼續在一個比較窄的研究方向上一直做下去。你大概可以預測到自己在科研上能走多遠多高,能產生多大影響,你未來的生活大概率是什么樣,也基本能預期。”這樣的未來,讓邵峰感到安逸之余,又覺得缺少挑戰,追求價值不是太大。

        彼時,國內改革科技體制的呼聲廣受關注。2005年,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等8個部委為主體組成理事會,推動成立了北生所。作為當時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點的北生所,主要任務是進行原創性基礎研究,同時培養優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與國際接軌而又符合中國發展的科研運作機制。

        2005年北生所成立伊始,新的機制是否能適應中國的土壤,一切還都是未知數。“當初我放棄了美國的‘小確幸’,決定要回國的時候,許多朋友問我是不是瘋了?”邵峰笑稱。

        但時至今日,邵峰沒有后悔當初的決定。面對外界的不理解,邵峰絲毫沒有動搖。“如果一項工作,能在中國和在國外做出同樣的水平,我為什么不在自己的國家做!”

        后來的事情發展,也印證了邵峰的選擇沒有錯,他親歷并見證了北生所對中國科研環境和科技體制帶來的改變。

        邵峰在實驗室。鄭金武攝

        完成四個方向進階

        事實上,北生所的成長和影響力,也正是因為擁有像邵峰這樣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從事科研工作以來,我做了四次研究方向上的拓展。”邵峰介紹說,“我一開始做細菌相關研究,后來轉向宿主天然免疫,之后拓展至細胞焦亡機制,現在做與細胞焦亡相關的腫瘤免疫研究。”

        北生所自由、開放的科研體制和環境,成就了邵峰的多次轉變,并使每一次轉變都產出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病原菌領域,邵峰團隊鑒定出多個具全新活性的病原菌毒力蛋白,首次發現細菌內毒素及其前體分子、鞭毛蛋白、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統的胞內天然免疫受體;破解了細胞異源自噬感知細菌感染的分子機制,解開了自噬領域長期以來的疑問。這些成果建立了細胞質抗細菌天然免疫識別的基本理論框架。

        在炎癥和免疫領域,邵峰團隊首次鑒定了細胞焦亡的關鍵底物蛋白,重新定義了細胞焦亡的概念,進而揭示了細胞焦亡是癌癥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并通過腫瘤原位激活細胞焦亡的方式,首次發現細胞焦亡可誘導機體產生高效的抗腫瘤免疫活性。

        同時,邵峰團隊還發現殺傷性淋巴細胞通過誘發靶細胞產生焦亡,也可以高效地誘導機體產生抗腫瘤免疫,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研發方向。

        目前,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細胞焦亡領域最為領先和貢獻最大的國際科學領軍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承認,極大地推動了領域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他對于Gasdermin家族蛋白的研究,開啟了炎癥與免疫研究的新方向,同時也為包括膿毒癥和腸炎在內的多種炎癥性疾病的藥物以及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國外很多大藥企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高度關注。

        2020年1月27日和5月6日,生物科技創業公司Quench Bio和Ventus Therapeutics分別宣布完成了5000萬美元和6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用于開發靶向天然免疫通路的抗炎藥物與腫瘤藥物,細胞焦亡通路中的Gasdermin家族蛋白正是其中的熱門靶點。

        邵峰在實驗室。鄭金武攝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北生所也意識到,基礎研究做好了,最后還是需要走向社會,回報社會。

        “科研人員需要有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意識,積極做產業轉化,否則,你的成果永遠只能放在書架上。”邵峰說。

        基于團隊多年的相關科研成果,通過吸引相關風險投資機構來推動成果轉移轉化,邵峰與合伙人在今年初成立了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計劃以細胞焦亡的科學發現和相關技術為核心,做源頭創新,研發針對炎癥風暴、和腫瘤相關疾病的新藥。

        近年來,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十四五”時期,北京提出“筑根基、建優勢、轉范式、促聯動、強協同和優生態”思路,著力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引進一批頂尖科技人才,打造形成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一批與北生所類似的新型研發機構,一批像邵峰一樣優秀的科研人才,成為北京邁向世界創新高地目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基石。

        “北京在資源申請、條件保障等方面有天然的優勢。”邵峰由衷地感受到北京近年來科研環境的不斷優化,“對于做真正基于前沿科學的原始創新和藥物研發,北京的環境氛圍是國內最好的。”(鄭金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