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這就是玉米螟的典型癥狀,現在是玉米螟發生的盛期,最好通過無人機噴施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進行防治。”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楊代斌指著玉米葉片上的一排排蟲洞說。種植大戶徐方子趕忙又問:“如果飛防打藥,無人機作業的具體參數怎么設置???”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專家為種植大戶們現場開展“田間課堂”,對無人機防范病蟲害進行現場講解示范,深受農民歡迎。
農作物病蟲害是影響糧食穩產增產的關鍵因素,防控農作物病蟲危害是減災保豐收的關鍵舉措。2021年我國小麥條銹病、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粘蟲、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直接威脅糧食生產安全。中國農業科學院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科技支撐全國“蟲口奪糧”,助力打贏秋糧豐收戰。
堅持科技創新,支撐“蟲口奪糧”
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部署和統籌指導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牽頭,作物科學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煙草研究所等9個創新團隊開展了“草地貪夜蛾聯合攻關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自2019年7月項目立項以來,在草地貪夜蛾發生為害規律、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明確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寄主植物范圍、世代區劃、越冬北界和精細遷飛格局;優化了燈誘、性誘預測預報技術;研發出遷飛昆蟲雷達組網監測預警技術;突破并優化了高空阻截技術及食誘劑誘殺技術;獲得高效引誘劑1種、高效Bt菌株6株,微生物農藥1種、新型種衣劑1個、適于無人機撒施的新型顆粒劑1個及施用技術、鑒定出中抗種質資源49份;完成了Bt工程菌G033A產品田間示范并獲批擴作農藥登記;調查明確了天敵昆蟲區系,生產優勢天敵產品3種,優化生產線1條,累計擴繁捕食性天敵7000萬頭和寄生蜂1400萬頭;編著技術手冊1部,獲批專利5項。
以“草地貪夜蛾聯合攻關重大科技任務”研究結果為主體形成的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技術,入選2021年農業農村部十項重大引領性技術。7月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團隊在云南、廣西、安徽、河南等地持續開展該項技術的研究示范工作,為有效遏制草地貪夜蛾蔓延為害,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發揮智庫作用,指導“蟲口奪糧”
針對自2018年重大遷飛性害蟲草地螟連年暴發的危害的態勢,以及2021年7月下旬以來草地貪夜蛾、粘蟲、草地螟等遷飛性害蟲集中出現蟲峰、局部田間蟲口密度高的形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專家積極參與全國玉米重大病蟲害暨中晚期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秋糧重大病蟲害網絡會商、全國秋冬種生產形勢會商等,就草地螟遷飛規律和蟲源追溯、粘蟲的發生危害和蟲源分析、草地貪夜蛾跨境遷飛監測、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分析預測等進行了研究匯報,為秋糧保收及明年夏糧豐收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農業科學院全面開展“蟲口奪糧”技術培訓,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今年以來,植物保護研究所、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專家組在全國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等主產區開展技術培訓70余場次,通過現場、線上和網絡直播等形式,培訓了20萬余人,培訓內容涵蓋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草地貪夜蛾識別、監測、防控技術等,精準指導農戶做好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藥高效利用是實現“蟲口奪糧”、確保糧食豐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2021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小麥“三病一蟲”發生面積4.7億畝次,同比增加13.8%,防控任務艱巨。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按照早謀劃、早預警、早準備、早防治要求,組織植保團隊于4月赴河南安陽縣、湯陰縣等地,開展小麥病蟲害航空植保統防統治,累計完成200萬畝統防統治,統防統治覆蓋率100%,降低了危害損失,為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目標奠定了基礎。
開展監測預警,引領“蟲口奪糧”
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持續在云南江城、云南瀾滄、海南永興島、山東東營、山東長島等地持續開展草地貪夜蛾種群動態監測,監測數據實時上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為全國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及科學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云南尋甸野外觀測試驗基地位于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境內,栽培玉米、小麥一年兩熟,間作水稻和經濟作物,與我國華北南部相似,種植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前期研究表明,該基地處于草地貪夜蛾南北往返遷飛的關鍵通路節點。中國農業科學院不斷完善基地建設,組織開展昆蟲雷達監測、高空測報燈誘集、性誘劑和食誘劑誘捕、現代生物育種成效、應急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等單項與綜合防控技術的科學研究應用展示,有力支撐了我國草地貪夜蛾的源頭管控與綜合防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