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減排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何關系?陳發虎院士解答

        光明網 2021-10-18 10:30:07

        青藏高原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這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潔凈的地方。高聳入云的雪山,清澈透明的湖泊,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青藏高原在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上發揮了哪些作用?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

        光明網:什么是生態文明?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如何?

        陳發虎:從人類社會發展來看,已經經過了幾個階段: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原始文明時,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對環境基本沒有影響。農業文明時期,因為耕種需要開墾土地,對生態環境影響產生一定影響,但相對較小。到了工業文明,化石能源大量的使用和大規模的耕地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生態文明改善了這樣的情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讓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我國青藏高原面積是258萬平方公里,占到了國土陸域面積的約1/4,被稱為“中華水塔”,它需要用生態文明的理念進行保護建設。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在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考察研究,一些科考成果已獲得實施應用。通過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提升民眾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度,進一步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光明網: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正處于青藏高原地區,它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哪些積極作用?

        陳發虎:國家公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域保護,比如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等;一類是專項保護,比如大熊貓國家公園和東北虎豹公家公園。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也是高寒物種資源庫,它的設立意味著對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實行了更加系統、有效的保護。國家公園最主要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當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時,其本身的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同時,也使得青藏高原生態固碳功能增強了,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

        光明網:青藏高原在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上起到了什么樣作用?

        陳發虎:首先,青藏高原面積廣闊,區域碳排放總量約為1億噸,僅占我國人為碳排放的1%,但是它的碳匯總量卻占到了全國的10%,所以青藏高原有著非常大的生態固碳潛力。

        其次,雖然青藏高原人為碳排放量很低,但人均碳排放量卻高于全國水平,未來仍具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第三,由于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是我國少有的太陽能非常充足的地區。

        在柴達木盆地,光伏發電已經做了長期的實驗,起到一定的減排作用。據估計,青藏高原在風能、光能、水能這些清潔能源上的技術可開發量約為44億千瓦,目前開發比例僅占2%左右。

        光明網:青藏高原減排固碳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有哪些積極意義?

        陳發虎:在青藏高原實現碳中和會從直接和間接兩方面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生態系統保碳增匯會發揮直接的正向影響。通過自然保護地和青藏高原生態工程建設增碳促匯,很好地契合了現在比較提倡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也就是為實現碳中和采取了眾多有助于保護、恢復和管理生態系統,又能惠及人類的舉措。這些措施既利于減緩氣候變化、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一舉多得。

        其次,高原減排等發揮間接的正向影響。比如,高原農牧業綠色轉型,建設青海甘德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大力發展高原可再生能源,如光能、水能這些清潔能源在青藏高原非常豐富;這些舉措在實現減排的同時也間接地減少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記者 蔡琳)

        關鍵詞: 青藏 高原 減排 固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