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艦艇固然作戰能力強,能夠執行的任務也多,但由于造價較高、人員編制多,使用維持費用高等原因,一般國家無力批量裝備。因此,各國在發展大型艦艇的同時,也在發展中小型護衛艦,以應對低烈度沖突和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需求。
國外近些年服役的護衛艦型號很多,我們這里僅舉幾個例子,法國推出了“追風”系列護衛艦,主要分為120、170、200型3大類,排水量在1200噸至2000噸,其任務是在復雜的近海環境執行巡邏警戒、搜索救援、支持艦隊作戰,兼具對海、反潛等任務。
2002年荷蘭面向國際軍貿市場,推出了名為西格瑪(SIGMA)的系列護衛艦,采用模塊化船體設計,用戶可根據自身的使命任務,靈活選擇外形尺寸、航速、續航力等技術性能和裝備系統等,該系統主要有艦長73米、91米、105米3個系列。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海軍戰略調整為近海防御,其艦艇裝備發展也隨之轉向建造中小型艦艇,先后發展了2200噸級的20380型、20385型(轟鳴級)和20386型護衛艦。20386艦的滿載排水量3400噸,裝備16單元垂直發射裝置,上層建筑頂部布置了8枚反艦導彈。
綜合來看,國外中小型護衛艦的技術特點,大致可以概況為以下幾點:
第一,外觀多采取極富現代感的設計,有游艇化的趨向。國外新服役的護衛艦已看不到上層建筑天線林立、甲板錯落布置的樣子,外觀的簡潔程度達到了極致。不過,省掉了防浪舷墻、甲板扶手等,有可能增加高海情時甲板作業的危險。
第二,注重隱身設計,多手段降低信號特征。法國20世紀90年代設計建造的拉法耶特級護衛艦是最早采用隱身設計的作戰艦艇,它的隱身性能、簡潔的外形引起了各國海軍的關注。該級艦對各國海軍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的中小型艦艇幾乎都采用了綜合隱身設計,對煙囪排煙形成的紅外特征、動力系統產生的機械噪聲、螺旋槳轉動形成的空蝕效應等,利用多種隱身技術,進行綜合治理。
第三,武器配置適當,滿足低強度的海上對抗。中小型護衛艦噸位小,但各類武器裝備配置齊全,防空、反潛、反艦武器樣樣都有,但一般都是二線裝備,大多只裝備防御性武器,如“飛魚”“魚叉”等反艦導彈,防空方面也是只有點防御能力,配備的艦空導彈的射程一般不超過50千米。當然也有例外,俄羅斯的20380型護衛艦繼承了俄羅斯軍艦的傳統,單艦的作戰能力較強。
第四,注重經濟可承受性,壓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國外中小護衛艦大多采用了全柴動力或柴燃聯合動力方式,另一項措施是盡可能減少人員編制。為了省錢,武器系統也采用低配置,火力通道一般只有一兩個,在高強度對抗時,需要由空中的戰斗機和驅逐艦提供對空防護,而中小型護衛艦更多的是側重反潛等任務。
出品:科普中國
科學顧問:侯建軍
監制:戰釗 宋雅娟
制片:金赫
策劃:趙清建
攝像:小鵬
剪輯:珞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