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佳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我國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10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國家公園標準”專題新聞發布會,就國家公園的準入條件和認定標準進行解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司長郝育軍介紹,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9月、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當前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和構建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大改革任務,其中明確提出要制定國家公園設立標準,明確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同時將“制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政策、制度和標準規范,實行全過程統一管理”作為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任務。
圖為三江源國家公園
為做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標準化工作,2019年開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牽頭啟動了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并于近期陸續發布實施。
“這些標準是在總結國內外經驗和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基礎上,我國國家公園建設領域探索實踐形成的重要結晶和成果,是保障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技術文件” 郝育軍簡要介紹了5項推薦性國家標準的主要情況。
圖為大熊貓國家公園
第一個標準是《國家公園設立規范》,首次發布于2020年12月22日,2021年10月11日修訂發布,即時實施。標準規定了國家公園準入條件、認定指標、調查評價、命名規則和設立方案編制等要求,適用于國家公園設立的評價和管理。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包括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3個方面,這是國家公園的準入門檻,也是該標準的核心內容。
第二個標準是《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范》,2020年12月22日發布,2021年7月1日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定位、原則、程序、目標、內容、生態影響評價和效益分析、文件組成等要求,明確了現狀調查評價、范圍和分區方法,提出了保護體系、服務體系、社區發展、土地利用協調、管理體系等規劃的主要內容和技術方法,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查、管理和實施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三個標準是《國家公園監測規范》,2020年12月22日發布,2021年7月1日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國家公園監測的體系構建、內容指標、分析評價等要求,明確了監測程序和方法。依據此標準,可指導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和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修復、利用與管理活動及成效的監測和評價,對于規范我國國家公園監測工作,提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個標準是《國家公園考核評價規范》,2020年12月22日發布,2021年7月1日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國家公園年度考核和階段評價的周期、內容、指標等要求,明確了年度考核和階段評價的程序和方法。依據此標準,可指導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工作、公共服務及保護管理成效的考核評價,對于規范我國國家公園考核評價工作,提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個標準是《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規范》,2020年12月22日發布,發布后立即實施,該標準規定了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要由政府主導,依據現有數據資料,遵循依法依規、科學規范和公開透明的原則,組織利益相關者共同對已經劃定的自然保護地邊界進行實地勘察、測繪,簽訂勘界議定書,標定精確的管理邊界線。通過勘界和現地的界線標定,確保自然保護地的外部邊界和內部分區邊界均清楚,相當于明確了管理部門、社區居民及訪客的管理邊界與行為邊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