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有望保障飲用水安全。圖片來源:unsplash
目前,全球有22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干旱人口最多的地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拉丁美洲。
10月27日,《自然》發表的一項以虛擬裝置為模型的全球評估表明,利用太陽能在大氣中集水,或可為約10億人提供安全飲用水。這項發現有助于為新興和未來集水技術設計提供參考。
人們認為大氣集水裝置有助于解決水資源短缺,該類裝置有兩種工作方式。其中被動集水裝置完全依賴天氣條件,收集預先凝結的露水或霧氣。主動裝置則相反,它們會利用太陽能在夜間濕度較高時采集并凝水,或者連續循環工作,這縮小了裝置所需尺寸。但是這些裝置的性能及全球潛力尚不清楚。
美國山景城X Development公司研究人員Jackson Lord、Philipp Schmaelzle、Ashley Thomas和同事,展示了一個評估大氣集水裝置提供安全飲用水潛力的地理空間工具。該工具包括了全球濕度模式、氣溫和陽光輻射、基于假設的太陽能集水裝置(約有1~2平方米太陽能集熱面積)。
結果表明,通過白天持續運行,強烈的陽光和超過30%的濕度事實上可充分配合,平均每天支持產生5升水。如得到廣泛部署,這類裝置有可能為生活在此類氣候條件下的約10億人提供安全飲用水。作者還以現有裝置的潛力比較了這些結果,表明新興技術有望達成這些目標。
但這些分析聚焦于安全飲水,沒有評估其他用途如灌溉、衛生或烹飪等的水。研究人員認為,技術持續發展或可達到他們的預期,并為未來設計相關工具提供參考,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全球影響。(唐一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完善立法,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