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賦權減負讓科技人才受益最大化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10-29 01:45:12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首選藥物之一,全球銷售額超25億美元,國內銷售額近20億元,份額位列市場首位,讓中國老百姓用得起藥,用放心藥……”說到自己的成果藥物維生素D3,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教授金燦滿臉自信。來高校工作之前,這位80后教授很難想象,自己的成果能夠從實驗室走到現實。

        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浙工大一直在探索為科研人員賦權減負,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之困,讓科技人才創造的知識有更合理的價值回報。數據顯示,2019年浙工大在全國高校專利申請數量位列第七,專利價值總額為20億元以上的高校位列第十二,中國高校專利獎排名第七。

        金燦留校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月,就在導師蘇為科教授的帶領下,第一次來到位于杭州的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在與企業技術人員深入溝通后,他發現目前企業計劃使用的小試技術在生產車間很難實施,無論是產品的產率,還是質量和生產成本,都遠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讀研的時候,就在導師的指導下專注于藥物的化學合成方法研究,我覺得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對這個生產線的改進有所幫助。”第二天,金燦就背著包入駐企業,“實驗室、車間兩頭跑,經常是今天和車間工人們一起三班倒,明天就回實驗室研究到通宵。”

        經過不懈努力,金燦的研究獲得突破,并將關鍵技術成功用于車間生產。這家生物制藥公司也因為該技術每年節約成本近3000萬元,三廢量、能耗等均大幅度降低,并成為維生素D3全球最大的生產商。

        “我們從政策層面最大限度激勵,比如提高成果轉化收益獎勵比例至80%,高于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中規定的不低于70%和國家規定的不低于50%,今年6月,我們以做精轉讓、做大許可、探索作價入股的原則,重新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辦法,并制定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管理辦法(試行),將科技人員個人收益比例賦權至85%,把收益最大限度地讓利于科技人才。”浙工大科研院副院長李研彪說。

        2011年,浙工大從各個學院抽調了一批中青年專任教師,分赴省內外的技術轉移中心,承擔校地科技聯絡工作,他們戲稱自己為“科技紅娘”。2015年起,這批“科技紅娘”參加了省里的專業培訓,陸續拿到了技術經紀人證書,至此,一支既懂專業技術與管理,又清楚市場和法律的經紀人隊伍開始持證上崗,逐漸扮演著為區域科技服務的重要角色。

        作為最早的一批“科技紅娘”,信息學院教師倪洪杰說:“學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但在成果轉化時,經常會出現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缺乏合理評估機制、各方責權不清晰等問題。我們的存在就是讓科技成果轉化更成體系、更加便捷,為科學家們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技術經紀人、教授博士團、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地方研究院、國家級“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等成果轉化載體和平臺的推進下,浙工大一大批影響著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得以快速推向市場,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4年,金燦的研究成果幫助浙江花園生物成功上市;2018年,化工學院徐振元教授、許丹倩教授團隊主導研發的綠色農藥生產技術,幫助浙江新農化工成功上市。

        2020年浙工大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同年獲批科技部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

        “試點單位建設以來,圍繞高價值知識產權運營等核心目標,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科技人員個人收益比例,知識產權運營成效明顯。今年以來,新簽訂合同金額百萬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項,其中千萬元以上的1項,創我校科技成果轉化單個項目合同金額新高。”李研彪說。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8日 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