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許維娜)體育公園建設離不開土地保障。各地普遍反映,土地要素是影響體育公園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推進體育公園建設過程中,用地服務保障方面有哪些支持政策?
2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副司長田彥軍在回答人民網記者提問時,作出了詳細解答。
田彥軍表示,《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明確要通過新建或改擴建方式,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使體育公園成為全民健身的全新載體,進一步改善人們生活品質,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總體要求。
田彥軍指出,落實好《意見》要求,繞不開空間布局和用地保障的問題。為此,《意見》從加強科學規劃布局、挖掘存量土地潛力、支持租讓結合供地方式、倡導復合用地模式、落實用地規劃計劃等方面,支持建設體育公園。
田彥軍同時指出,在保障土地供給上,一是給予用地計劃保障,明確各地要將體育公園相關建設用地納入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對依據規劃使用荒山、荒地、荒灘及石漠化土地建設的體育公園,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同時,《意見》堅持節約集約土地的原則,充分引入市場化機制,合理盤活利用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的土地,改擴建體育公園。
二是降低用地門檻,比如,對《劃撥用地目錄》中屬于非營利性體育設施用地的,可以采取劃撥方式供地;對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的方式供地,既可減少競爭降低土地運行成本,更能穩定社會力量建設經營性健身設施的長久預期。
他談到,《意見》還要求,自然資源部門要將體育公園建設納入城市綠地相關專項規劃,在自然資源部印發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中,明確提出各地要確定結構性綠地、市級公園等重要綠地的控制范圍,將“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人均體育用地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作為中心城區的規劃指標,確保落地。
田彥軍還表示,近期自然資源部又印發了《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將“體育健身”作為社區服務八大類要素之一,按照5—10分鐘、15分鐘兩個服務層級,結合綠地、公園、運動場地建設等方面,提出服務內容、指標配置要求和具體建議。
“下一步,我們將指導地方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全面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編制好各類各級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用地支持政策和各項工作要求。”田彥軍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打擊電詐 守護群眾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