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優勢確保中國減碳言必信行必果

        新華每日電訊 2021-11-05 16:00:25

        一年多前,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外媒質疑: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如其承諾的那樣僅用短短30年就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

        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應對氣候變化的巨大勇氣與堅定承諾背后,是中國的制度優越性。

        了解中國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一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確定重大事項、提出政策目標,都會列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變成可操作的行動計劃,并得到各地方各部門的貫徹落實。中國的發展奇跡正是這樣取得的。

        強有力的領導、人民至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勢和先進理念,都將確保中國“綠色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中國深知,減碳是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不可否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任務復雜而艱巨。要打贏這場硬仗,堅強的領導至關重要。

        中國領導人親自作出頂層設計,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如期實現減碳目標。

        從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不斷清晰的減碳“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減碳目標提出一年多來,中國的全局性統籌布局體現在方方面面,自上而下的綠色發展共識不斷強化。

        中國還遵循綠色轉型規律,糾正運動式“減碳”,堅決遏制“兩高”,啟動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動力所在。

        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護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尊嚴,充分考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就是建設美麗中國、追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中國順應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回應人民對保護生態環境等重大社會問題關切的有力舉措。

        減碳為了人民,減碳也依靠人民。一場減碳的“人民戰爭”已經打響:積極推動垃圾分類、低碳出行、保護母親河、踐行簡約適度生活、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環保低碳的理念正日益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民群眾既是減碳行動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人民至上的先進理念為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證。

        在戰“疫”、戰貧中,中國這一擁有14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就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之治”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無數干部義無反顧地前往貧困地區對口幫扶,一支支由各地白衣天使組成的隊伍馳援武漢等地……形成“全國一盤棋”。

        英國《衛報》報道稱,中國正在認真對待氣候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在應對氣候問題上有著上下一致的行動力。

        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凝聚共識、力量,激發創新力,不斷創造綠色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碳達峰納入2021年工作計劃后,許多省份將碳達峰納入地方發展規劃中,北京、山西、山東等省市提出了明確的碳達峰目標。

        實際上,中國已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減碳按下“快進鍵”。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

        減碳,中國言必信,行必果。中國的制度優勢將轉化為減碳的實際效能,中國將實現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綠色轉型,向世界交出新發展階段的“綠色答卷”。

        (記者姜江、桂濤)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關鍵詞: 制度 優勢 確保 中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