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她蘭諾博士!”

        《中國科學報》 2021-11-09 13:45:30

        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示墻 秦志偉攝

        ■記者 秦志偉

        “請叫她蘭諾博士!”

        在日前于上海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女性專場”“她”論壇上,線上參會的一位男性科學家的“呼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他是1995年圖靈獎得主曼紐爾·布魯姆,線上還有他的夫人蘭諾·布魯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總統數學、科學及工程教學卓越獎得主。當蘭諾演講前,主持人稱呼其為“布魯姆太太”時,曼紐爾“跳出來”并予以糾正。曼紐爾盛贊蘭諾是非常好的學術伴侶,“她告訴我現在是研究人類意識的合適時機”。在他看來,尊重女性是從日常的點點滴滴做起的。

        在這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次設立的“女性專場”上,包括蘭諾在內的10余位中外頂尖女科學家倡議聚合社會各界力量,全方位支持青年女性成長。

        忽視女性,就浪費一半的人類智慧

        看到參加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女性多了,還專門設立了“她”論壇,2021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琳妮·馬奎特非常開心。

        “多樣性是所有生命背后最重要的原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表示,長期以來,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才華被忽略了,“一半的人類智慧浪費了”。

        蘭諾就有這樣的經歷。她的第一位導師最早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但該校當時不讓女學生進實驗室,所以蘭諾沒法在那里求學;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時,導師是一位女數學家,但學校因為她是女性并沒有給她正式教職。

        馬奎特說,曾經有這樣一項實驗,研究人員以隨機生成的男性或女性人名申請進入實驗室,結果發現男性的名字通過機會更多、起薪更高。而且,結果與導師的性別無關。

        另一項調查則發現,現實中,男性研究人員獲得的平均資金資助,比女性要多出50萬美元。

        “在學術領域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就像一個漏水管道,女性在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階段不斷被遺漏,沒能進入科學領域,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馬奎特說。

        “最好的回答就是用事實說話”

        2020年加拿大蓋爾德納獎得主伊萊恩·富克斯回憶說,她在芝加哥大學時,曾經收到過前輩女基因學家珍妮特·羅利手寫的字條,寫著“祝賀你獲得了大獎的獎學金”。這是件小事,但卻對富克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開始意識到,對于女性能否像男性那樣取得科研成就這種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用事實說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副主任韓喜球是中國海洋科考史上的首位女首席科學家。她用自己的行動支持了富克斯的觀點。

        韓喜球主要從事深海礦產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到深海大洋把礦給找出來,把海底的礦石端出來,才是一個探礦者的終極目標。”韓喜球說。她參加了近20次海洋科考,其中有11次擔任首席科學家,并參與了蛟龍號深潛等重要科研任務。

        為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年輕女性,蘭諾積極行動。早在40多年前,她就拍攝了16部主題為“STEM中的女性”的短片,倡導女孩參加課外科學活動。在蘭諾和同事的努力下,她任教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積極為女生提供信息和機會。目前,該系50%的學生是女性。

        “成功女性背后也有一位偉大的男性”

        “男女平等并不意味著要讓女性比男性更強,而是平等享有機會。” 中科院院士、95歲的天文學家葉叔華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組織胚胎學與遺傳發育學系課題組長、首席科學家曾凡一說:“人們常說,成功的男性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反過來說,成功女性背后也有一位偉大的男性。男女都能成功!”

        除了倡導男女平等、男性與女性互相理解與扶持,更好地發揮“她”力量,還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

        中科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曹曉風介紹,中國近年來相繼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推動女性科技人才的發展。例如,女性高級知識分子和男性同齡退休、中國青年科技獎女性候選人年齡從40歲推遲到45歲等。

        “隨著相關措施的出臺,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女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曹曉風說。

        關鍵詞: 請叫 她蘭 博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