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和農作物研究所的尹志榮、柯英、王平等,針對寧夏灌區不同區域種植枸杞,設置細沙、粗沙不同覆蓋厚度試驗,以不覆蓋為對照,觀察、分析不同覆沙方式對鹽堿地土壤性狀和枸杞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西北農業學報》。
發展枸杞產業已成為寧夏紅寺堡揚黃灌區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據調查,該區現有枸杞種植面積5.6萬畝,每年產值可達3.2億元。但是,該區域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半干旱風沙帶,一方面,氣候干旱少雨,地面蒸發量大,地表水及淺層地下水量少質差,水資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栽培模式落后、配套技術不到位、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枸杞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給生長期枸杞覆沙是適應當地環境、就地取材且廣泛應用的一項獨特的抗旱耕作形式,且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墑、提高土壤溫度、降壓鹽堿、抑制雜草和病蟲害等多方面效應。
研究者以3年生“寧杞1號”枸杞為試驗材料,測定不同生育期0~100厘米土層土壤含水量、pH值、鹽分含量及組成等。
結果表明,與不覆沙相比,覆沙條件下枸杞生育期內的土壤含水量均極顯著提高,鹽堿地土壤pH值和全鹽量有效降低。其中,覆粗沙厚度5厘米最佳,其鹽分離子Na+、K+、SO4-2、CL-抑制效果更突出,對枸杞生長發育有明顯促進作用,枝條長度平均增長15.22%,產量相比對照增產19.64%。(張行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220.s.20210924.1803.008.html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