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自己獲得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時,毛獻群正在進行出海海試前的隔離。她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出海進行海試,但她知道,作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首席專家,這是她的職責和使命。她的工作地點不僅在辦公室的設計桌前,更在遼闊大洋的船舶艦艇上。
1988年,毛獻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在選擇專業時,“班主任對我說,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是上海交大最有名的院系之一,我第一志愿就報了。”就這樣,對專業尚一知半解的她闖入了船舶的世界。大學畢業,毛獻群沒有別的念頭,“一心還是想搞我的專業”。在老師推薦下,她來到當時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在這一干就是近30年。
毛獻群從事的是總體設計工作。總體設計涵蓋艦船的方方面面,是艦船研制的基礎工作,容不得一絲差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她對自己的要求。毛獻群印象最深的一次研制任務,是當她還是副總設計師時,某型船的研制已進展到設計后期,進入施工設計階段,主要技術方案已經定型。但毛獻群和其他工作人員發現,該船的一處設計存在細微瑕疵,“可能會導致將來的使用者用起來不夠方便。”
問題雖小,但牽涉重大,涉及艦船的各個結構。“要修正這個問題,整個設計可能就要推倒重來。”設計時間緊張,改還是不改,毛獻群拿不定主意,“我們都覺得有點為難”。在向總設計師匯報,并經過設計團隊討論后,最終一致決定修正這個瑕疵。“一條船制造出來可能要用幾十年,如果不改,以后使用者用起來會一直覺得有點別扭。”
毛獻群和同事們重新畫圖,各部門通力合作,最終花費了近一個月時間重新設計,只為修改這個不夠完美的瑕疵。這次返工給年輕的毛獻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她真正認識到了總體設計工作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作風,“總體設計就是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如今的毛獻群已擔綱過多艘艦船的總設計師,但她仍在力求完美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了更好地提高設計水平,毛獻群走出辦公室,來到大海上,去往艦船應用的一線學習。2010年夏天,毛獻群隨海軍裝備調研組參與執行第六批亞丁灣護航任務。出發前還擔心能否適應護航生活的她,一到艦上,顧慮便都打消了。“深入到一線以后視野一下開闊了,收獲了很多,真正掌握了實際應用中的需求。”
在隨艦艇劈風斬浪的兩個半月時間里,她深入到艦船的各個部門,了解部隊使用需求和裝備情況,并對某艦風浪中航行情況、補給作業情況、直升機作業情況等進行記錄和分析。她還對艦上官兵在艦船搖擺條件下的暈船情況以及生活居住條件的改進需求等進行深入調研,為后續艦船設計的改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毛獻群說,參與此次護航任務,對她的工作影響深刻,“這次任務過后,我在設計時能夠更多地從使用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他們的需求和問題。”她認為,從事總體設計工作,必須要去往使用一線學習調研,這是設計工作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必經之路。
工作近三十年,毛獻群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趕上了國防事業飛躍式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家越來越重視國防事業,這才有了我們個人事業發展的機遇。”同時,毛獻群也相信,只有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機會來臨時才能有充足的準備去面對。
毛獻群設計的艦艇先后參加過海軍60周年海上閱兵、2018年南海大閱兵、海軍70周年海上閱兵等重要活動,還曾作為編隊旗艦參加海軍赴索馬里、亞丁灣的護航任務。而當毛獻群看到自己設計的艦艇駛向大洋深處時,一股自豪感總會從她的心底涌出。“能成為參與祖國海軍裝備建設的一分子,為祖國國防事業的強大作點貢獻,很幸運很值得!”(都 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