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仍是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問題

        《中國科學報》 2021-11-18 15:45:27

        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以下簡稱規劃區)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9省區451個縣級行政區,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規劃區嚴重的水土流失惡化了生態環境,破壞了土地資源,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加劇了群眾貧困問題,制約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分析這一區域宏觀尺度的水土流失現狀是新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基于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筆者分析發現規劃區水土流失狀況主要呈現如下5個特點。

        其一,水土流失面積比例較大。規劃區水土流失面積為45.33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33.97%,高于全國平均值(28.15%)。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3.4萬平方公里,占規劃區水土流失面積的51.69%,水土流失比例(36.57%)又高于規劃區平均水平(33.97%),仍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規劃區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生態環境脆弱、流域生態屏障功能不強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其二,水土流失區域分布相對集中。規劃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騰格里—陰山北麓沙漠草原風沙區、黃河中游多沙區、湟水洮河黃土丘陵區和黃河源高地草原區。這些區域面積占規劃區總面積的27.29%,而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高達54.47%。尤其黃河中游多沙區,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也是導致黃河下游河道持續淤積抬高的根源。目前,規劃區內的多沙粗沙區和粗泥沙集中來源區仍分別有4.27萬和99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亟待治理,是規劃區水土流失治理難度最大、最難啃的硬骨頭。

        其三,土壤侵蝕類型多樣。規劃區內土壤侵蝕類型涵蓋了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重力侵蝕。多種侵蝕類型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其中,位于黃土高原地區的黃河中游多沙區和湟水洮河黃土丘陵區,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土壤及氣候等條件,是規劃區內水力侵蝕最為嚴重的區域,坡面侵蝕和溝道侵蝕并存。強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該區地形支離破碎,千溝萬壑。騰格里—陰山北麓沙漠草原風沙區是規劃區風力侵蝕最為嚴重的區域;黃土高原北部長城沿線一帶水蝕風蝕交錯分布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規劃區內凍融侵蝕類型面積較少,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青海省東部。

        其四,高侵蝕強度區面積較大。規劃區強烈及以上等級水土流失面積為6.46萬平方公里,占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4.26%,其中水力侵蝕強烈及以上等級水土流失面積比例為14.10%,高于全國同類平均值(11.16%)。黃河流域高侵蝕強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黃土高原地區,其強烈及以上侵蝕等級面積占其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4.13%,占規劃區同類面積的51.07%,規劃區強烈及以上侵蝕等級面積占比依然較大。

        其五,沙地、旱地(坡度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為水土流失重點發生地類。規劃區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分別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7.72%、20.59%和17.87%。水土流失重點發生地類分別為旱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和沙地。其中,6°以上的旱地面積為3.45萬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級耕地總面積的21.89%;產生水土流失的面積為2.61萬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級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1.90%,占6°以上旱地面積的75.73%,屬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地類。因此,6°以上旱地為重點關注類型。

        水土流失依然是規劃區現階段面臨的重要生態問題。規劃區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應以提高水土保持率、改善黃河水沙關系、建設“幸福河”為目標,結合區域水土流失特點,科學布局并精細配置各類治理措施,推動區域水土保持工作綠色發展。

        筆者建議,在河源區和河口三角洲區應實施封育保護、自然修復等預防保護措施,提升區域水源涵養能力與生態質量;在黃土高原以北的風沙干旱草原及沙漠區,以自然恢復為主,適當施以人工干預,防止沙漠化的繼續擴張;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科學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旱作梯田、固溝保塬等防治措施,減少入黃泥沙;在下游及黃河三角洲地區,因灘施策,推進黃河口三角洲濕地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李晶晶 張建國 作者單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