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咖啡等8個重點產業產值保持年均16%的高速增長;綠色食品、有機產品有效認證數量居全國第三;蔬菜、花卉現代產業集群穩步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加快培育……
新時期,云南高原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速,呈現多元化發展特征。
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11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云南省科技廳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在昆明簽訂了共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合作協議,合力打造農科教協同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格局新范式。
農科教協作,用科技服務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在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有一支“永不走”的農業科技工作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幫扶團隊,已在這里扎根8年。
在鎮康縣木場鄉,有中國農大科技小院師生測土配方施肥、果樹精準滴灌和幼桃套袋等技術和科學管理“加持”,僅一年,冬桃種植大戶楊衛東就嘗到了甜頭。他家的冬桃個頭大、甜度高、賣相好,最低每斤賣到5元。
在科技小院師生指導下,木場鄉目前累計發展冬桃5000畝,已掛果1200畝,實現經濟效益1344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400多元。
“我自己體會,鄉村振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用科技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民富裕的有效路徑。”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21日表示,與云南省科技廳、云南省農科院啟動組建高原特色農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是學校服務云南鄉村振興最務實舉措之一。
這個嶄新的研究院為校地聯合共建。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柔性合作平臺,共同承擔項目,開展合作。研究院下設9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綠色農業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云南高原花卉產業研究中心、云南鄉村振興創新實驗示范研究中心、云南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電商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技術轉移分中心(云南)、中國農業大學云南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中心。
“三方將圍繞云南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需求,發揮各自優勢,協同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鄉村建設、戰略咨詢等工作,展開農科教協同創新的全新模式。”云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說。
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建綠色有機農業強省
作為云南農業科技的主力軍和排頭兵,長期以來,云南省農科院為全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貢獻良多。
“我們自主選育的95個品種和研發的60項技術,入選云南省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科技成果示范累計推廣1.3億畝,新增‘三農’產值387.92億元。”云南省農科院院長李學林介紹。
此次三方合作,中國農業大學主要負責制定和實施研究院整體建設規劃,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專家團隊積極參與云南省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研發工作,以項目和任務方式派駐相關團隊在研究院工作;云南省科技廳將按照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規定,積極支持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平臺建設和人才培引;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將負責提供研究院運行的基本辦公、食宿條件和科研實驗條件保障,聘任科研輔助人員。
“按照合作要求,我們將盡快推動項目落地、人才團隊落地,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加快突破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帶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孫其信說。
據悉,“十四五”期間,云南農業科技將聚焦“一縣一業”,抓種子、電商兩端,堅持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發展方向,力爭在5年內選派100個科技特派團、1萬名科技特派員,培育100家具有科技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建設100個科技示范村,重點打造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100個以上。
“通過研究院的平臺作用,將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以有機為牽引、綠色為主導,引導調整重點產業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和產品結構,支撐2025年云南省綠色有機認證數量達到全國第一。”王學勤說。趙漢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