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教授王春生團隊聯合該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仁杰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病例交叉研究,分析了我國環境溫度與相鄰兩天溫度變化(TCN)對急性主動脈夾層(AAD)發病的影響及其時間滯后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歐洲心臟雜志》。該研究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溫度變化與AAD發病風險的流行病學研究。
AAD是目前已知的最危險的心血管急癥之一,識別潛在的AAD危險因素對于預防AAD發生尤為關鍵。由于臨床實踐中AAD通常具有冬季發病高的特點,因此研究者推測環境溫度可能是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既往氣象因素與AAD的關聯性證據大多來自單一城市的病例描述性研究或生態學時間序列研究,因此因果推斷效力不強。
此次,研究人員基于我國主動脈夾層登記數據庫,采用個體水平上的時間分層病例交叉設計,應用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和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分析了患者家庭地址附近的環境溫度與TCN對AAD發病的影響及其時間滯后模式。
該研究納入了我國七大地理分區中的14家大型三甲醫院,依據一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分析了2009年至2019年間的8182例AAD確診患者。
較低的日平均溫度和AAD風險呈現幾乎線性的暴露反應關系。與參考溫度(28℃)相比,極端低溫時AAD發生的風險(比值比)為2.84;當日平均溫度小于24℃時,AAD風險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當日平均溫度大于28℃時,未見AAD發生風險。TCN和AAD發生風險之間呈現反向的暴露反應關系,即負TCN(即當日平均溫度較前一日下降)與AAD風險增加相關,而正TCN(即當日平均溫度較前一日上升)與AAD風險降低相關。
日均溫度相關風險的時間滯后分布結果顯示,環境低溫能顯著增加當日的AAD發病風險,該效應在第2天明顯降低,在第3天則進一步衰減到不具有統計學顯著性。TCN相關風險的時間滯后分布結果顯示,當日比昨日降溫能顯著增加當日的AAD發病風險;與此相反,升溫能顯著降低當日的AAD發病風險;TCN的效應可持續6天。(黃辛)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803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