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據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通過一網通實現身份證線上辦結;輕點屏幕足不出戶繳納水電費;進入直播間遠程參加村民會議……應用場景日漸豐富的數字技術,不斷為鄉村治理增添“智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近日發布《關于推介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通知》,多地在數字技術的持續賦能下,走出了一條鄉村治理的“新道路”。
提升行政服務效率
申請農機購置補貼,材料沒帶齊怎么辦?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常德市津市市給出了新答案:建立“容缺受理”模式,由窗口根據實際情況出具容缺受理單,辦理事項直接進入審批環節,補齊余缺后可郵發審批結果。發送電子郵件補齊指定材料,津市市白衣鎮村民吳先生第一時間在“一卡通”存折上收到了惠農補貼。
“這一模式實現了老百姓‘最多跑一次’。”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認為,一方面,津市市利用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最大限度減少了老百姓辦事所需提供的資料;另一方面,“容缺受理”模式允許事后線上補齊并審批材料,這種方式實現了社會治理與數字技術的有效銜接。
讓數據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津市市以西60余公里的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在“數字治村”方面還有新思路。無論是日常生活繳費還是證件辦理,村民只需要進入石門縣定制開發的“屋場釘”數字治理平臺,“釘一下”工作人員,就能足不出戶有效解決問題,實現日常事務一站式辦結。
“數字鄉村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具備智慧形態,政府整體的行政效率相比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高、互聯網滲透率高的村莊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在政府主動引導和村民的積極響應下,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能得到快速推廣和應用。
激發家鄉建設參與熱情
以往村里開會,往往需要挨家挨戶下發通知,請各個家庭代表現場參會。傳統的治村方式不僅信息傳遞速度慢、會議組織成本高,而且對外地務工人員來說,往往因為空間距離難以參與。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在召開村民會議時,石門縣的“屋場釘”平臺架起了“屋場釘直播”,在外流動務工人員打開直播間,就能在屏幕另一端加入會議中。通過實時互動,每位村民都能直接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
村民的意見反饋渠道也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如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將新修訂的208個村莊的村規民約全文發布在“鄉村治理平臺”上,并設置留言區,村民的建議能第一時間直達鄉(鎮)、村兩級干部。在數字技術搭建的“橋梁”上,村務信息實現了有效的雙向傳輸互動。
“以往村委會、村民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胡冰川說,村民對公共事務有強烈的參與熱情,數字技術的應用,能讓村民實時了解和自身相關的養老、宅基地辦理等事項。這種公開透明的方式能有效降低鄉村社會交往的公共成本。
村民的廣泛參與還有利于政府的科學決策。陳明介紹,通過數字鄉村建設,各級政府的數據匯總能力明顯增強。數據模塊化獲取后,上級政府通過數據挖掘分析,能有效把握基層發展與治理的真實狀態,這能從全局上把握區域內的鄉村治理格局。
讓治理工作“事半功倍”
鄉村數字化治理取得系列發展成果的背后,仍存在技術應用與鄉村實際需求不匹配、數據資源缺乏有效挖掘等問題。未來如何借助技術手段進一步賦能鄉村治理?
“實現數字化治理的智慧高效,關鍵在于對治理活動本身進行科學評估。”陳明認為,傳統的治理方式和流程做到便民、科學,在此基礎上推廣使用數字技術能讓鄉村治理工作“事半功倍”。
相比城市治理而言,鄉村治理工作還面臨分散性難題。陳明建議,幾千人的大村莊和只有幾戶人的“空心村”應根據實際情況分層次、分階段開展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比如在相對分散的村莊,可以先滿足農戶基礎的數字便民需求,再接入上一級服務體系中,以此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社會力量正積極參與鄉村數字化治理中。農業農村部先后與中國電信集團、中國鐵塔公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鼓勵各地運用“鄉村釘”“村村享”等數字化平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作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之一,此前就同阿里巴巴集團“鄉村釘”展開合作,開發“積分+”微治理APP,實施自然村、農戶“雙積分”制度,推動復雜的村級事務逐漸標準化、具體化。
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看來,積分制正是探索鄉村治理實踐經驗的典型做法。“鄉村治理數字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張天佐表示,未來要加快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深化與社會力量合作,繼續培育和挖掘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典型經驗,充分利用數字化的優勢,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龔文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云端AI推理卡“云燧i20”發布
下一篇:動物全物種基因組測序“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