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IMT-2020(5G)大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國際組織、金磚國家及我國政府部門、企業、研究機構的300多名專家和專業代表共同探討5G應用發展趨勢與思路。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創始人兼CEO趙子瑩博士受邀參加本次大會的智慧教育論壇,在會議現場進行《教育新基建發展展望——數字教材綜合服務平臺探索之路》主題演講。
趙子瑩圍繞教育新基建發展背景、發展困境以及數字教材為核心的綜合服務平臺三部分進行分享。她表示,教育行業如何搭上“新基建”這趟快車,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學校及社會各自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區域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打造數字教材為核心的智慧教育服務新生態是破題關鍵,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在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教學升級和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教育要搭上“新基建”快車,擁有服務比擁有技術更重要
在論壇會上,趙子瑩回顧了2021年教育行業的發展,她認為過去一年是值得深思的一年。一方面,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引發教育教學結構、教育制度的創新,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需要探索新型教學方式和創新教育服務的新業態;另一方面,“雙減”政策背景下,教育行業企業發展踩下“急剎車”,育人主陣地回歸學校,育人主戰場回歸課堂,育人理念在回歸立德樹人的初心。
在此背景下,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數字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是當下需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關鍵問題,教育新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融合延伸,而5G+智慧教育的發展與現實情況高度契合。
趙子瑩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在推進在線教育、停課不停學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來很多問題,教育資源安全可靠性無法保障、教育信息化服務的信息孤島問題長期以來無法有效解決,海量數字化教學資源重復開發,精準、個性、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匱乏。
為有效應對各種困境,趙子瑩認為,擁有服務比擁有技術更重要,教育創新要從以技術為中心回歸教育本位。數字教材的規模化應用,正是落實“雙減”政策,助力教育回歸于立德樹人本質,實現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據了解,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將采取云網融合的服務構架,建立以數字教材為核心的智慧教育服務新生態,“一切皆為服務”。通過網絡互聯的多級云環境將基礎設施、數據處理、教育資源、教育業務系統、教育工具等以服務的形式開放給各級教育單位,而終端用戶可以通過個性化服務空間隨時隨地訪問專屬的教育服務。
數字教材是教育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生態共同體融合共享
作為新基建重要的應用場景,教育領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5G、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課堂教學擁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前景,而數字教材的出現讓諸多“痛點”有望得到解決,其重要性及價值不容忽視。
中教云在數字教材應用方向上進行探索與實踐,對其適用性及優勢做出了最好的詮釋,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通過與各個出版企業、教育資源企業、服務支持企業建立生態共同體,最終實現多元融合、互惠共享。
據趙子瑩介紹,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經過兩年發展,已在寧夏、山西、內蒙、云南、四川、重慶、貴州、浙江、河北、陜西等十幾個省市,百余個縣(區),萬余所學校常態化應用,參與多個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的教育平臺及資源體系建設,在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示范區開展示范性應用,陸續上線了基于數字教材的智慧教育平臺、多終端學習平臺、智慧教育治理平臺等支持泛在式集合模式。
在工業4.0數字驅動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借助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一批有指導和示范價值的創新教學模式案例逐漸形成;“共享優質資源,引領教育變革”的先行實踐正在全國各地學校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課堂革命蓄勢待發,互聯網+教育治理模式的探索之路在逐漸清晰。
未來,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將從全方位、多角度繼續助力學校全面推進數字教材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發展,助力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能力和學生信息化素養的全面提升,探索5G+智慧教育的創新之路,為中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添磚加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