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戟
2020年,肆虐橫行的新冠病毒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做為首當其沖的武漢人,我們的感受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最深的體驗是和1000萬江城父老鄉親“有難同當”,全體聽從號令居家隔離,55天足不出戶;我們遵照安排下沉基層,全身防護投入社區服務;我們在微信圈彼此加油鼓勁,熬過最苦悶的日日夜夜。但大家從來沒有忘記,我們是武漢電視臺《科技之光》的一員。我們還應該有更多作為。
遠在北京的老臺長趙致真和我們是心心相印的。他連續寫出了《漫談戴口罩》、《淺談氣溶膠》和《也談測溫儀》等三個科普短片的本子。如果我們能像原來那樣加班加點趕出來,無疑是對抗疫斗爭雪中送炭。但現實卻讓人心余力拙,哪怕我們奮不顧身,臨危不懼,也必須遵守政府法令和小區管理啊。終于等到武漢解封,湖北省科普作協支持我們制作《漫談戴口罩》,大家的干勁才像壓縮已久的彈簧般一躍而起。
照說戴口罩真是個最平淡無奇的選題,人人臉上都有一副口罩,能做出多少文章呢?我們卻發現唯其“簡單”,才最能考驗編導的科學素養和藝術功力。
解封伊始的武漢仍然不提倡密接和聚集,我們便用大塊時間通過互聯網交換意見,確定拍攝方案,查找視頻素材,設計和完成8處科學動畫。
由于疫情并未遠去,與口罩生產廠家的溝通和聯絡自然不同往常。人家既然勉為其難答應了接待,我們怎能不感激再三,處處奉命唯謹。在生產現場拍攝的前期準備和捷足高效都是前所未有的。
片子中需要有人表演戴口罩的標準動作。究竟請一個“美女”來亮相,還是讓一線從事防疫工作的護士出鏡?經過討論,自然一致認為千萬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自誤誤人。于是積極向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求援,并得到無私的支持和幫助,請來了最資深的防疫專家向公眾教授示范。
為了確保畫面的豐富多彩,我們尋遍了周圍的同事、朋友和親戚,找來了五花八門的幾十種口罩。但輪到“解剖”一個N95口罩時卻慎之又慎了。操作者一遍遍操練演習,務必在拍攝時一次通過。不僅因為我們的經費拮據,必須厲行節約,還因為口罩格外甘貴,不能隨便浪費一個。
大量工作是拍攝外景,我們需要深入醫院、小區、超市、地鐵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大環境下諸多的禁忌和戒懼,使得完成一個合格的鏡頭需要付出更多的毅力和耐心。
當我們的作品得以在《光明網》首推,英文版在央視北美臺播出,被《學習強國》收錄并推薦,榮獲國家衛健委、中宣部、科技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賽長視頻類優秀作品獎時,那些熬過的夜,拍攝的苦,溝通的難,緊張的心,都化作了開懷的笑。光明網科普事業部總監戰釗評價說,《漫談戴口罩》這部作品達到了新時代科普創作的新高度。
面對諸多的贊許,我們認為更是一種鞭策。今天我們已經取得抗疫斗爭決定性勝利,全中國把武漢稱作“英雄的城市”。此時此刻,我們的心中是自豪而安詳的。我們奉獻了一部微薄的電視片,但卻是一群武漢兒女,對這個時代的一次回饋和應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漫談戴口罩》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