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閻琳琳馬帥莎)12月23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A(以下簡稱“長七A”)遙三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是長征七號(以下簡稱“長七”)系列運載火箭今年的收官之戰。一年四發箭,對于長七系列火箭研制團隊而言,有壓力、有挑戰,但更是激勵、是錘煉。
一掃首飛失利陰霾
去年,長七A遙一火箭發射失利,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很多人至今仍覺得揪心。面對突如其來的失利,大家很快投入到故障分析工作中。
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試驗變得異常艱難,研制團隊很難找到能夠承接試驗的高校和工廠。此外,試驗系統怎么搭?試驗方法如何制定?由于缺乏相關的經驗,一個個難題不斷涌現。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邵業濤和動力總體設計師王鐵巖一邊做試驗,一邊分析數據,同時不斷調整試驗方案,最終用10天時間完成了通常要1個月才能做完的縮比試驗,對理論分析的結果進行了很好的驗證,為盡快歸零提供了保障。
去年4月,在完成故障定位后,兩總提出:“要組織長七A遙二火箭復飛,在2020年年底完成產品準備,讓火箭具備出廠條件。”
“聽到復飛的消息,我們都挺高興的。首飛沒成,很遺憾,對成功的渴望也更迫切,任務雖艱難,但我們會想辦法解決。”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孫海峰說。
3月12日,長七A遙二火箭成功復飛,大屏幕上火箭飛行的完美曲線,是對研制團隊300多個日夜負重前行最好的回報。
兩送“天舟”會“天和”
今年,長七火箭執行了兩次空間站任務,成功發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
在長七遙三火箭發射中,研制團隊亦遇到了挑戰。“一個壓力值參數異常。”5月19日,距離長七遙三火箭發射不到3小時,指控大廳中的一條數據讓大家意識到,“出問題了。”
為此,試驗隊員開始了連續80多個小時的排故。作為增壓輸送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吳姮一直在發射區工作,當發現問題后,她一方面現場指揮總裝人員查哪些關鍵點、怎么查;同時處理其它產品如何適應推遲發射等工作,連續80多個小時沒合眼。
“當時腦袋像針扎一樣疼,但是在那種情境下,沒有想過身體能不能吃得消,就想著怎樣才能把問題找到。”當故障定位后,吳姮依舊不敢放松。箭上更換產品需要注意什么?補充測試要怎么做?……面對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吳姮僅記錄測試流程和注意事項的紙,就寫了5頁,一遍又一遍地看。“9天瘦了9斤。”任務成功后,吳姮在朋友圈寫道。
三線作戰應對高密度
長七A遙三火箭是長七系列火箭今年的第四次任務,標志著型號正式邁入了高強密度發射階段。
“長七火箭2016年首飛,之前保持著一年一發箭的節奏,今年則是一年四發箭,由于飛行子樣還比較少,我們需要一邊理順技術狀態,一邊適應高密度,難度還是挺大的。”孫海峰說。
一年來,研制團隊在北京、天津、海南三地奮戰,很多人不是在海南執行發射任務,就是在天津做試驗。
長七火箭總指揮孟剛說:“一年四發箭,每發箭都有各自的特點,對型號隊伍來說是個極大考驗。能夠圓滿完成任務,離不開前后方的大團結、大協作,也離不開團隊每個人的辛苦付出,大家為了高質量完成任務,真的是拼盡全力。”(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