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廣電局與市科協強強聯手,為科普事業插上騰飛雙翼

        光明網 2021-12-27 12:11:10

        科普事業,呈現全新變化。比如在后疫情時代,線上科普發展得如火如荼。多個線上科普平臺齊齊發力,打破謠言與流言,廣泛傳播科學聲音。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科普工作交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卷。此外,集體亮相的數字博物館,則在網絡空間開辟服務大眾、踐行科普的新陣地。

        種種案例,事實上是科普事業在完成全新蛻變的縮影。在互聯網、新媒體全面落地的大環境下,科普事業在以多種創新方式豐滿自身雙翼。

        面對全新形勢,為了持續夯實科普工作、助力首都公民的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展開深入合作。12月18日,北京市廣電局與市科協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簽署《宣傳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的精誠合作,讓科普事業開啟嶄新起點。而隨著科普事業的乘風而起,將帶來長久且深遠的影響。

        推動機制創新,多維度助力科普事業

        包羅萬象的科普事業,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到,“要建設科學的中國,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國人個個都知道科學,要使個個人對于科學上發生興趣。” 一直以來,黨對科普事業都非常重視,始終堅守借助科技力量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的初心。

        縱觀歷史軌跡,科普事業始終如中流砥柱,并獲得極大發展。而在“十四五”開局之時,科普事業也將實現全面進化。2021年6月下旬,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突出科學精神引領、堅持協同推進、深化供給側改革、擴大開放合作”的原則。這為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明確了行動指南。

        新形勢下,科普事業自然需要與時俱進。在科普事業亟需大步邁進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展現出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針對全新局面,北京市廣電局和市科從機制創新入手,多維度助力科普事業。

        據悉,雙方以“資源互補、平臺共建、發展共促、成果共享”為原則,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逐步建成“新視聽+首都科普”融合機制。這一融合機制的創新體現是維度更深、更廣,涵蓋聯席會議機制、科普宣傳合作機制、視聽精品合作機制、科普新視聽人才孵化機制、重大活動合作機制等。

        通過融合機制,雙方能夠力往一處使。這樣就可圍繞科普系統政策發布、科普動員、公益宣傳、媒體傳播、活動合作等宣傳工作,開展深入合作。此外,雙方還會積極探索實踐科普與“新視聽”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和新策略,實現資源共享、協同規劃、精準服務。

        此次合作,有著重要意義。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沈潔在簽約儀式上直接表示,此次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雙方開啟在科學傳播與融媒體視聽融合發展全方面、多維度合作。

        在沈潔看來,雙方能夠以此為新契機,借助科協在組織體系、人才儲備、創新資源等方面的深厚積累,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價值取向、合力構建首都科普傳播新矩陣、促進科技科普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開展更深入地合作。

        北京市廣電局和市科協不僅創新機制,更有著具體的科普落地舉措。接下來,雙方將聯袂打造廣播電視科普節目、科普“新視聽”品牌活動、科普“新視聽”科學家顧問團等重點項目。

        在這些重點項目的合力之下,能夠進一步滿足首都公眾科普需求,推動首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難發現,北京市廣電局和市科協合作具有不可或缺性,能夠引領科普事業實現長足發展。

        動員更多主體參與,煥新科普形式

        我國科普事業進化至今保持繁榮態勢,在于能夠依據不同時代,融入新元素以展現欣欣向榮之姿。而在新時代下,互聯網、新媒體正成為科普事業的全新載體。能否依托全新載體,動員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科普工作至關重要。

        從發展態勢看,科普事業并非單純由政府部門全權負責,也需要包括自媒體、企業等在內的主體參與其中,并煥新科普形式。在多元主體的參與下,以互聯網、新媒體為載體,打破著傳統科普的時空局限、手段和方法,成為冉冉升起的“新星”。

        據科技部日前發布的信息顯示,線下與線上科普活動緊密結合,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同時,傳統傳媒渠道與新媒體平臺聯動,形成立體化科普傳媒矩陣。而《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21》則顯示,2020年全國科普輿情信息總量為623萬篇,微信、網頁新聞、客戶端新聞是三個最大的網絡科普渠道。

        此外,短視頻平臺也扮演重要角色,展現強大的傳播力量。據《2021抖音泛知識內容數據報告》顯示,科普類內容在快速崛起。在泛知識內容品類視頻增長總數TOP3中,科普類增長達207%,排名第二,掀起知識科普的熱潮。

        有鑒于此,北京市廣電局和市科協邀請業內知名科普人士參與此次簽約儀式。這些知名科普人士既帶來了新穎觀點,又能帶動更多主體融入科普熱潮中。

        抖音科普達人“模型師老原兒”寧原全網坐擁800多萬粉絲,視頻累計播放數億次,點贊數千萬。他最擅長的,是通過手工制作模型將科普以短視頻方式呈現。寧原帶來的分享,主要是如何找到合適的知識、有話題的切入點,以及有趣的表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導演李成才則以“讓科學在紀錄片中生動地流淌”為主題,深入淺出地解析紀錄片如何與政治學、經濟學、金融學、科學技術等深度融合。在他看來,影像工作者要為科學頌歌、為大眾啟蒙,分享既是美德,又是責任。

        企業也是科普事業的重要支撐質量,并以不同形式助力科普工作的落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普動畫短片制作人戰紀在儀式上發表“動畫與科普如何比翼雙飛”的演講,詳細闡述制作科普動畫長視頻、短視頻的流程,滿滿干貨讓與會者受益匪淺。而紀錄片《功勛之國家先鋒》總制片人楊威則講述如何通過電視劇的形式,把科學家們的故事更好地傳遞給每一位受眾。

        不難發現,多元主體的參與讓科普的形式得以煥新。知識內容、科學原理、人物事跡等打破藩籬、普惠大眾,讓更多人能夠平等地獲取知識。

        全民共享科學紅利,掀開全新篇章

        在人人求知的年代,科普事業的目標不僅是要做到“傳播”,更要實現“普遍觸達”。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恰恰要引領人們學習和獲得科技知識,并奠定科學理性的思想基礎。

        而從更高高度看,科學文化素質是公民文明素質的基礎與核心。當絕大多數中國民眾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就能讓中國發展更加行穩致遠。讓全民共享科學紅利,始終是科普事業的核心之一。

        對此,國家在積極進行政策指導。《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指出,要聚焦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5類重點人群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并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5項重點工程。

        北京市廣電局與市科協積極響應號召,正式簽署宣傳合作框架協議。這既是長期密切合作成果的生動展現,也為推動首都廣播電視網絡視聽和科教科普領域的合作再上新臺階。在實現新突破時,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此次合作也讓科普事業變為一項全民參與的工作,政府、企業、個人、社會組織等都成為科普鏈條上的關鍵節點。同時,科普事業實現由政府向全社會,并完成產業化的蛻變。這樣做能夠讓全民共享科學紅利,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追隨時代前行腳步,點燃科普創新之火!北京市廣電局與市科協齊齊發力,為人們描繪出科普新時代更為清晰的發展圖景和脈絡。插上騰飛雙翼的科普事業,在乘風而起。在不遠的將來,科普事業會掀開全新篇章。(田甜)

        關鍵詞: 科普 互聯網 新媒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