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楊帆教授團隊立足綠色農業發展,提出水熱腐殖化技術并成功利用農業固廢資源合成人工腐殖質,為典型固廢全成分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方法,為我國農田視角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了借鑒。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該成果入選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2021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
楊帆教授介紹,“十四五”期間,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東北黑土區耕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變差,農田生態功能退化,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阻礙。農業、畜牧業和土地利用幾乎占據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三分之一。除造成令人擔憂的氣候危機外,還直接影響作物產量。盡管發生在地下,但有機物分解為腐殖質是碳循環中僅次于光合作用的第二大過程。如何更好管理和維護土壤資源,提升土壤碳匯能力,優化土壤環境成為目前相關學科研究重點。
東農—馬普國際聯合實驗室是東北農業大學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合作建立的第一個聯合實驗室,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農業水土環境保護與修復相關研究。此次入選的人工腐殖質技術是東農—馬普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楊帆教授與歐洲科學院院士、瑞典科學院外籍院士Markus Antonietti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
依托東北農業大學—建三江寒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楊帆教授團隊開展了基于人工腐殖質的新型土壤改良技術研發與示范工作,并主動融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大戰略,為推進黑龍江省農業綠色發展作出新貢獻。
專家評價,該技術可改善土壤質量和健康,提高農業生產力,可成為抵消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為我國實現更清潔、更安全、更綠色的可循環農業提供解決方案,助力我國循環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記者李麗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1臺手術用破4個球囊”引爭議 真是“集采”惹的禍?
下一篇: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