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向媒體和公眾介紹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進展,引導全社會更好地理解我國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意義,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下,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承辦的第十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道研修班于12月30日在京舉辦。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春明作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作報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瞄準生物育種等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一年多以來,產業化試點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研修班以“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全面推進種業振興”為主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耀光,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春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四位農業科學家做主旨報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劉培磊到場致辭。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劉培磊致辭
劉培磊在致辭中說,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選擇,是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隨著研發水平、管理手段的不斷完善提升和輿論環境逐步向好,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基礎條件已基本成熟。在國家系列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我國轉基因育種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國際第二方陣的前列,在監管方面也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草地貪夜蛾和草害問題,2021年,我國對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和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開展產業化試點。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標志著我國轉基因大豆玉米的產業化試種終于邁開了歷史性的一步。
劉培磊表示,轉基因產業化的推進離不開輿論的支持和大眾的理解,還需要專家和媒體緊鑼密鼓地繼續加強科普和宣傳,提高社會大眾對于轉基因產業化重要性和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認識,消除社會上對轉基因技術的疑慮,消除那些刻意將轉基因“妖魔化”、誤導公眾的謠言信息制作和傳播的市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耀光作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杰作報告
在主旨報告環節,劉春明在《以關于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全面推進種業振興的思考》報告中,分享了他對糧食安全、國家發展、人民美好生活三者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生物育種的主要途徑和創新方法,呼吁科學理解“食品安全”一詞的真正含義;劉耀光則以《現代生物技術》為題,介紹了多基因轉化和基因編輯技術。他表示,世界上本就沒有所謂的“純天然食品”,大部分農作物都是人類將野生植物馴化和人工選育而來;謝傳曉在《當代生物育種技術農業應用及其安全》主旨報告中,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基因編輯及生物育種相關的內容,并表示從長遠角度來看,除了某些特定領域基因編輯技術都有望替代轉基因技術;張杰則以《轉基因玉米大豆試點種植工作進展》為題,從雜草防除、抗蟲性、農藝性狀及跟蹤監測結果等入手,詳細介紹了2021年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應用試點所取得的成效。
研修班的媒體學員在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參觀
研修班期間,媒體學員還來到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參觀,進一步了解科技企業在育種創新領域的成果。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環球時報、北京廣播電視臺等20余家媒體的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研修活動。
據了解,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已舉辦十屆,累計邀請數十位來自轉基因領域及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參與授課,并組織前往海南、長春、武漢等地現場參觀。十屆以來參加研修班的學員數百人,為提升媒體和公眾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認識、建立“講科學、講事實、講證據”的良好輿論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與產業化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做出了積極貢獻。 (撰文/王雪瑩 拍攝/張星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科技賦能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