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威脅全球最大漁業(yè)收獲

        中國科學報 2022-01-11 09:39:53

        秘魯鳳尾魚體形嬌小——與人類食指相當,但卻有很大的影響:它們是世界上單次漁獲量最高的魚類,有時甚至可達全球漁獲量的15%。這些高營養(yǎng)魚類被碾碎后,用來喂養(yǎng)價值數(shù)十億美元的鮭魚和其他養(yǎng)殖魚類。

        但如今,這些小魚正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

        通過對古代沉積物和化石的研究,科學家發(fā)現(xiàn),變暖的海水曾經(jīng)幾乎使這種寶貴的魚類滅絕,他們擔心如今的氣候變化可能會讓災(zāi)難重演。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擔心氣候變化會對野生魚類種群產(chǎn)生影響。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些物種繁殖的溫度范圍很小。一個更普遍的原因是,當海水變暖后,其中所含的氧氣減少了。這對大魚來說影響更大,因為它們比小魚需要更多的氧氣。

        研究人員預(yù)測,如果物種不能遷移到較冷的水域,海洋生態(tài)群落最終將以小型物種為主,這對當?shù)貪O業(yè)來說可能是一個可怕的問題。

        但研究人員很難確定氣候變化是否真的導(dǎo)致上述變化,因為密集捕撈行為中,小魚更容易避開漁網(wǎng),這也會導(dǎo)致其在生態(tài)群落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

        德國基爾大學漁業(yè)生物學家Renato Salvatteci決定將時間回溯到密集捕魚還未出現(xiàn)的一段溫暖時期。秘魯海域似乎是研究氣候變化對魚類種群影響的理想場所,那里的海中沉積物沉降率很高,魚類也很豐富,因此海底可能保存著詳細的化石記錄。

        Salvatteci研究了一個2008年采集到的14米長的巖芯,其中包含了13萬年前至11.6萬年前的沉積物,當時地球的氣候比今天更溫暖。

        為弄清沉積物形成時的海水溫度和氧氣濃度,Salvatteci和同事研究了沉積物中球石藻(微小海洋生物)化石產(chǎn)生的生物標志物,并對氮同位素進行了測量。結(jié)果表明,當時的海水溫度比今天高2℃左右,且含氧量較少。

        隨后,Salvatteci團隊歷時兩年,對沉積物中的魚類種類進行了統(tǒng)計,他們從中清點了10萬多根椎骨和其他魚類的遺骸。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

        這項1月7日發(fā)表于《科學》的研究指出,在更早、更溫暖的時期,大約60%的魚類是較小的物種,包括大小約為鳳尾魚一半、更能適應(yīng)低氧條件的虎魚類。同樣常見的還有典型的深水物種,如熒串光魚,它們也能在低氧條件下生長。

        與鳳尾魚相比,這些物種會給漁業(yè)帶來問題。由于尺寸小,它們更難捕捉,并且要使用很難清理的小孔網(wǎng)。同時,由于不會大量聚集,因此漁船需要行駛更長的航程,消耗更多的燃料,才能捕獲足量的魚。

        此外,這些魚的營養(yǎng)價值也不如鳳尾魚。因此,鳳尾魚的減少會增加魚飼料的成本,使得鮭魚和蝦的價格更高,營養(yǎng)也更少。

        當魚類種群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時,幫助它們應(yīng)對的一種方法是使?jié)O業(yè)管理更加保守,并降低捕撈量。Salvatteci指出,目前,秘魯?shù)镍P尾魚種群已經(jīng)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但仍可改進其利用方式。“我們可以直接吃鳳尾魚,而不是將其作為飼料喂給養(yǎng)殖魚類。這將有助于維持該物種對人類營養(yǎng)的益處。”(徐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