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聚焦國家戰略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戰略轉型,立足自身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辦學特色與優勢,積極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新路徑。
破界交叉、融合創新,重塑工科專業建設新理念
立足現實,打破“專業邊界、學院邊界、學校邊界、學級邊界”,組建現代書院,構成書院+學院的人才培養新體制;組建創業學院,建設十大創新創業夢工場;組建21個多學科交叉的校外產學研用一體化研究院。面向未來,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組建新材料與微電子學院和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2個未來技術學院;面向武漢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組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現代產業學院;面向交通行業技術發展需求,重組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和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2個新工科學院。面向世界,組建國際教育學院、材料國際化示范學院、艾克斯馬賽學院和三一圣大衛武漢理工學院,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國際化能力提升。
明確路徑、優化標準,拓展工科專業建設新內涵
強化“立德為先”,建立“特色黨建引領、師德師風垂范、課程思政塑造、學科文化育人”四維同向鑄魂育人機制;架構“課程+思政、教材+思政、活動+思政”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體系,明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養成、價值引領”的課程思政實施途徑;構建“一流育人理念、一流培養方案、一流課程體系、一流教學資源、一流質量文化、一流目標達成”的“六個一流”工科專業建設新標準;實施工科專業動態調整,引領傳統工科專業向工-理、工-工、工-管、工-藝等融合發展轉變;圍繞三大行業發展需求,依托學?,F有特色優勢專業,新建儲能科學與工程、微電子技術等12個新興工科專業;建設了多學科交叉、跨界融合、前沿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工科專業核心課程群和實踐體系。
三維支撐、五維融合,重構工科人才培養新體系
強化“思政融合”,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指南,明確課程、教材思政目標和實施辦法,在培養方案中增設行業特色課程和企業實踐環節,引導學生扎根行業企業;強化“科教融合”,科研基地向本科生開放,為本科生開設科技創新類課程,提供創新實踐類項目或畢業設計題目;將科研人員納入教學團隊,承擔專業核心課程及創新實踐指導。強化“專創融合”,構建“專業+創業”專創融合課程體系;依托學校十大夢工場,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開設“專業+創業”試點班。強化“校企融合”,依托三大行業董(理)事會,共建459個校企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建設了21個產學研用一體化校外研究院。強化“國際融合”,與艾克斯?馬賽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開展合作辦學;開辦全英文專業,構建全英文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與莫納什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開展“2+2”“3+1”聯合培養;建立三一圣大衛武漢理工學院等海外人才聯合培養基地。
學生中心、創新評價,重建人才培養保障新機制
堅持OBE理念,推動評教向評學轉變。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增加評價主體,將學生對教師的單一評價,拓展為學生評價課程教學質量、同行(專家)評價教學能力與效果、學院(職能部門)評價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成效的綜合評價模式。堅持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優化評價指標,將只注重課堂教學效果的單一評價,拓展為課程性質差異性、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收獲體驗感的多元評價。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拓展評價時空,將對學生的單一課業評價,延伸至對畢業要求達成度、核心課程認可度、培養目標達成度、專業滿意度等的學業跟蹤評價;將對教師理論教學、實驗指導、畢業設計(指導)、創新創業指導等單項評價,轉變成對教師的綜合教學學術能力評價。
破界交叉、融合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喜結碩果,學校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五輪總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14位,在《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國第一,被認定為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經驗高校。畢業生到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就業占比由35.6%提高到40.4%,為三大行業輸送人才數量排名全國高校第一;獲批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徐言民 丁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不“貓冬”!為啥寒冷更要去運動
下一篇:獵豹:成也速度 敗也速度